妙手繁华!岁月皆刻画墨中。一座城,一幅画,一首诗,文人墨客眼中的丹噶尔是怎么样的?一幅《海藏通衢茶马互市》缓缓展开,描画了清末民国时期丹噶尔这座古城的繁华与热闹;诗人们的诗作历久弥新,在昌耀先生的《丹噶尔》这首诗中,人们记住了丹噶尔这个古老的名字,自此,一幅画一首诗成了这里最好的代言。
20米画卷让2000多个人物从历史中“活”了过来。黄河北岸,西宁往西,这里就是丹噶尔古城。
古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物阜民丰,盛极一时,丹噶尔因此也有了“环海商都”“小北京”等美称。
法国传教士古伯察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去拉萨途中路过丹噶尔,他在《鞑靼西藏旅行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丹噶尔:“丹噶尔是位于湟水畔的一座小城……它虽是一座小城,但居民非常稠密,商业很发达……”“我们发现那里聚集了东部西藏人、西番人、红毛儿人、额鲁特人、倮罗人、汉人、青海鞑靼人和古代从突厥斯坦迁过来的穆斯林们的后裔。”“东部西藏人每年以大型旅行队的形式,从巴颜喀拉山脚下出发,来到丹噶尔出售他们的皮货、酥油和他们当地生长的一种山茶。”而第一个发现了楼兰遗址的瑞典著名探险家和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他带着考察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穿过藏北、青海湖,翻过日月山到达丹噶尔。斯文·赫定在他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中记录了一支从丹噶尔购买东西返程的商队:“一道山谷几乎挤满了人和牲口,原来是德松萨萨克(札萨克)蒙古人的超长旅队,他们从谭卡(即丹噶尔)购置冬天的补给回来。队伍里有1000匹马,300头骆驼、配有150杆长枪的300名骑士,另外还有夫人和小孩。整个队伍经过时,马蹄声震得山谷隆隆直响。”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领事馆在中国西北旅行》一书中写道:“丹噶尔是伟大的青海湖贸易中心……贸易如今已达到非常大的规模。”
文字中展现的繁华因为隔着历史,始终无法感同身受,而此时,本土画家鲁峻老师的画卷却用最直白的方法,让当时当日的繁华一一再现。
在这张长20多米的画卷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多达2000多位,古城旧景中有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独具特色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琳琅满目的商铺门店,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而精彩不仅于此,古城的主街道是东、西大街,民国时称中山大街,长约600多米,宽约6米,连接着拱海门和迎春门,将古城分为南、北两个区域。鲁峻的《海藏通衢茶马互市》和浓烈的故土情怀已融入了这座古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每一个角落。
在画卷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立体场景。摩肩接踵的行人,有在路边交易的商人,有在路边休息的客人,有在叫卖邀客的,有在匆匆赶路的,有人选择骑马,有人选择乘轿,打打闹闹的顽皮儿童,坐在饭馆门口吃喝的食客……每一处场景中,都无不透露浓浓的生活气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舟车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古城内经济兴旺、交通运输繁忙的情景,再现了600多年前丹噶尔古城的高光时刻,真可谓是一幅活灵活现、有情有味的丹噶尔民俗风情图呀。
如今,行走在丹噶尔古城,昔时的丹噶尔古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的场面虽然已不在了,但是,我们依然能在“仁记洋行”留下的物品中,想象到当年的盛况。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总结丹噶尔,那应该是哪一个词语呢?厚重?悠远?还是……诸多词汇汇集于丹噶尔一身,吸引着无数有志之士、文人墨客竞相到访这里。
在高岭,在从未耕犁过的冈丘,
粘土、丝帛和金粉塑造的古建筑,
原是没有泉水保障的冒险的城关。
我太记得那些个雄视阔步的骆驼了,
哨望在客栈低矮的门楼,
时而反刍着吞自万里边关的风尘。
我记得卖货郎的玻璃匣子,
海螺壳儿和鼻烟壶
以同样迷幻的釉光
吸引着草原的老者。
我记得黄昏中走过去的最后一头驮水的毛驴。
而弥漫着柴草气味的巷道口
对无家可归的人
曾是温暖的天堂……
琉璃瓦的丹噶尔——
我因此而记住了你古老的名字!
这是诗人昌耀眼中的丹噶尔。在我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在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旧址的院落里,“昌耀诗歌馆”就位于其中,这所小学在老街中轴线的正中,坐北朝南,校门阔庭高台,木门青砖,楹角峻整,阶序耸严,顶额镌刻“知学并重,教学相长”的校训,甚是肃穆。
四周都是古老的明清建筑,穿过古老的走廊,著名诗人昌耀的半身像就矗立在这里,馆内展示着昌耀的书籍信件、诗词手稿、生活用品等。
湟源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昌耀先生的第二故乡,他曾在日月藏族乡生活多年,并在这里组建了家庭,写下了著名长诗《哈拉库图》《慈航》《丹噶尔》等代表作。
据湟源县志记载,海峰书院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将原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地方各族捐建的海峰、丹山两所义学合并设立的,与青海历史上先后兴办的大通三川书院、碾伯凤山书院、西宁湟中书院、贵德河阴书院、大通大雅书院、西宁府五峰书院、循化厅龙支书院和大通泰兴书院齐名,统称为青海河湟地区九所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海峰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后与民国七年(1918年)6月动工修建的文庙(孔子庙)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连为一体。百多年来,其对农、牧、盐、茶交易要地丹噶尔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个诗人的纪念馆缘何会设立在此?
作为中国西部著名诗人,他有着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悟性,在20世纪50年代,生活艰苦,形势复杂,特别在中国的西部,更是显得荒凉而悲凄。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和目光,让他看任何事物都有着无比的深度和厚度,这也许就是昌耀纪念馆能矗立其中的又一原因吧。《丹噶尔厅志》中有一段话:丹地固本境之者,至岳钟琪之辟士,杨遇春之设官,那彦成之安边,杨治平之编志,无其一则无丹地矣!未来,随着人们对丹噶尔的了解,我们会看到更多有关丹噶尔的文字与图画。(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