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5 2023年9月8日
人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脑瘫男孩考入清华
幼年时赵子康被确诊为先天性脑性瘫痪导致肢体残疾无法正常行走,但命运的不公并没有将他击垮,他凭借惊人的毅力从逆境中重生,在今年的高考中以697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

父母是他最坚强最温暖的后盾

“我已经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开始生病的,似乎从我记事起就是这样的。”从幼时起,烙印在赵子康印象里的都是父母带他在各大医院奔波求诊的情景,“这个孩子是脑性瘫痪,将来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路……”爱子心切的父母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去医院,却带着悲痛而归,噩运般的诊断书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阴霾。

赵子康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爱笑爱闹的小男孩,后来因为患病而长期饱受病魔煎熬,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仍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连站立起来都非常困难, 一些奔跑、蹦跳等对于其他孩子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他而言却是种奢求。好在,除了腿部行动不便,赵子康的认知意识和手部力量都是正常的,这让全家人在悲痛之余有了些许宽慰,也让他能够用手正常写字。

为了尽可能地站起来走路,赵子康每天都坚持做数百次的康复训练动作。抬腿、伸腿、踢腿、放腿……他艰难地完成医生下达的每个指令。每当这时,父母都在安抚他、鼓励他。

“我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我从小就被父母的爱意包围着、治愈着。”长年累月的康复训练花掉了家里大笔费用,但父母一直在支持着赵子康,帮助他以乐观的心态战胜病魔。

摔倒了无数次,就站起来无数次。赵子康依靠惊人的毅力勇敢地战胜了命运,创造出了奇迹。5米,10米,20米,100米,500米……虽然每一步都踉踉跄跄,但是他终于能走路了。

697分!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初中时,赵子康对清华有了“一种模糊的神往”,那时他每天都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在康复训练上。考上清华对他而言有点遥不可及。高中以后,他的学习特质渐渐展露出来,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而背后对应的则是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勤奋。“妈妈经常6点多就把我送到学校了,晚上在家学习到11点,雷打不动。”即使因为体力有限,他无法和同学们一样坚持在教室上晚自习,但他依然坚持在家中保持跟同学们一样的复习节奏。学习之余他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对贫困地区的“线上支教”活动和“科普社团”活动,希望以己微光照亮他人。

今年6月25日,赵子康查询到自己的高考成绩697分,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坚定地选择了清华大学。“我的父母一直很低调,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梦想成真了。妈妈眼含热泪地说,‘这么久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还有爸爸的朋友圈本是关闭的,那天他重新开通发了一条我被录取的消息,全家人都激动得落泪了。”

在生命最黑暗的日子里,学习是赵子康生活中的唯一一束光,也是支撑着他实现梦想的最坚强的“拐杖”。赵子康认为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也有失意的时候。

“比如高二有次化学考试得了76分,这让我受到一些打击,于是在家花了两个星期从基本的有机化学开始刷题,了解学科的原理,把之前遗漏的基础知识重新学习了一遍。”除了勤于补拙、查漏补缺,他还强调“只有热爱才能带来高效率”。

“ 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而这校训正好与赵子康的成长经历相契合。一路走来,病痛磨砺了他的精神,却无法磨灭他阳光乐观的心态。

“生命的存在就是对命运的反抗。”赵子康引用他喜爱的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阐释的哲理故事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西西弗斯不断把巨石推到山顶,但巨石很快又滚落下来,循环往复,永无休止,这看似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轮回,但是我却乐观地反抗着。我想,我永远不会停止前进,因为自强不息乃是清华学子的本色。”

对于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赵子康已在清华园里正式开始学习生活。“我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关心和帮扶,我看到校园很多楼梯都有成熟的无障碍设施,这让我觉得很方便、很贴心;因为我们本科生没有下铺,系里的老师还专门把我安排到了研究生宿舍,方便了我的日常生活;还认识了班里的小伙伴,第一天他们就骑自行车帮助我,载我到宿舍……这一切都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清华的温暖和包容。”

对于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赵子康充满期待:“计算机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我希望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来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在清华园体验更加丰富多元的人生,将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

相关链接

盲人考生昂子喻考上中央民族大学,脑瘫少年姚俊鹏考上中国药科大学,“庞贝病”男生王唯佳考上南开大学……近年来,特殊考生们圆梦大学的新闻,带给大家不少触动。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因身体不便,这些学生的求学之路比常人坎坷很多。王唯佳的脊柱有明显侧弯,连坐着听课都非常吃力,每天晚上还要戴着呼吸机入睡;姚俊鹏经常痉挛性抽筋,一度连一个字都写不清楚……可即便荆棘丛生,他们也从未言弃,而今“金榜题名”,看这漫漫拼搏路,生命的小草顶起苦难的巨石,迎来梦想的绽放,何其壮美。“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看似柔弱的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最好的人生课。

梦想的实现靠个人拼搏,但也离不开社会关怀、制度保障。王唯佳所在班级的教室始终在一楼,三年没换地方;考虑到姚俊鹏写字不便,教育部门特批每科多给他30%的答题时间……

动人的细节背后,是不断优化的保障机制。近些年,从明确规定要为盲、聋和肢体不便的考生参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到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的就是让残疾学生顺利走进考场、走进大学。回忆艰难求学路,张海迪曾感慨,当年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我们不招收这样的孩子”。而如今,每年有近万名残疾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这背后的故事有关奋斗,更体现着教育公平以及社会的进步。

当然,对于学校来说,“迎进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学生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学有所成,仍任重道远。而且从现实来看,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并不过关。如教学楼和宿舍楼没有轮椅坡道,校内盲道成“断头路”等情况非常普遍。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在象牙塔里一些关怀也在延续。几年前,清华大学为残疾高分考生魏祥安排独立宿舍,并勉励他“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故事,一度传为美谈。之后,高校为特殊学生改装宿舍、修建无障碍通道等新闻,更是屡见报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制度之外的“加法”,构筑起了保障残疾学生自由与权益的铜墙铁壁,洋溢着厚实的人本温情。非常值得每个学校好好学习、借鉴。

一位脑瘫考生写道,“从还未学会飞,到终于笨拙地飞,到仍然笨拙地飞”。各方都有所作为,帮这些特殊的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昂首向前,是一个现代社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