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我和摄影记者黎晓刚、马海龙组成报道组,先后赴西宁市林科所、海西州都兰县等地,对张锦梅再次进行深入采访。
很多人说她“傻”,大半辈子都过去了,她还在种树种花。但让她没想到的是,那些曾经说她“傻”的人,成了和她一样的人。
有人指责她“不顾家庭”,她的姑娘生孩子时她还在外地;有人说她“不近人情”,选种育种随便选个好条子就行了,偏偏她非常较真,一干就是30多年。
后来,曾经说那些话的人,都流下了敬佩的泪水。
张锦梅——一个来自西宁的名字,如今已传遍青海高原大地。多次的采访,她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这30多年来,我真的无怨无悔,我愿意把一生奉献给植树造绿。”
站在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丁香繁育基地,张锦梅一身白大褂、晒得黝黑粗糙的脸庞,让来这里参观的人一直以为她只是一名一线工人。
一年365天,张锦梅有200多天在野外,她不是在山上种树,就是在林场育苗,她穿烂的运动鞋在家里堆成了一座小山。
整整30多年。
张锦梅和她的团队使青杨杂交育种成功率从10%提高到70%,突破青杨品种单一、抗性低和成活率低等难题。
西宁的丁香品种从2013年的18种增加到了103种,实现可繁育的有69种,并在西宁建成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为什么要这样干?
张锦梅说:种树让我觉得这一辈子值得,高原大地栽种着我们亲手培育的苗木,这也让我觉得,我们就是给这座城市添绿的人。
中国西北干旱,青海也不例外,这是青海造林绿化的最大困难。而西宁南北山却把这样的难度放大到了极致,世界上,即使撒哈拉沙漠那样的地方,要是在沙丘上挖一个坑,只要足够深,很多地方还都能看到湿气。但西宁南北山却是一片干透了的山体,加之20世纪80年代南北山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很多地方寸草不生。
正因为缺林少绿,青海人倍加珍惜绿色、更加渴望绿色!
一个把毕生的精力放在青海高原种绿护绿上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佩。
从1988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她曾20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先后多次被评为绿化标兵;她荣获过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建设先进个人,经省政府批准授予“青海省优秀专家”,入选为“昆仑英才青海高原工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
张锦梅出名了,她不曾为这个“名”有任何感觉,但却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绿护绿的队伍由衷地高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她的团队,对于这份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艰辛”的职业,起初很多人感到不适。
但长期的朝夕相处,让这些年轻人把张锦梅当成是事业上的领路人。
如今,快到退休年龄的张锦梅依然每年都要去海拔超过3500米的玉树、果洛等三江源地区的林场,为三江源选育适应的树种。
她说,这些年,正是这种使命感,激励她一路向前。
20世纪50年代初,西宁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12%,南北山绿化30多年来,以“时代楷模”尕布龙为代表的几代西宁人在艰难困苦中摸索出了一套高寒干旱地区荒山造林的成功模式,让西宁南北两山披上了新装。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7%,这对于高寒干旱的西宁来说,堪称是绿色奇迹。
采访中,我们深深感到,正是像张锦梅一样的人,他们用满腔的情怀为青海“种”起了一条绿色长城。
要把高原大地种绿,没有共产党人的满腔情怀不行;没有青海人的执着与坚韧不行;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不行。这不是大话空话,是青海人在实践中,从骨子里体验出来的实话。
初秋的西宁大地,青色的群山连绵起伏,“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的荒凉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青海已成为中国生态大省,绿色和生态是青海的新标签,“中华水塔”“三江之源”“中国湿岛”等名称越来越响亮,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名片也越来越耀眼……
一人一岗,一生一事。平凡琐碎可以饱满丰盈,涓涓细流势必汇成江海。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他们凭着青杨般的执着、坚韧、奉献与朴实,用勤劳、智慧和汗水,绘就了一幅高原新画卷。
(记者 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