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T05 2023年9月11日
特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小学
聚焦学校特色推动北区教育内涵发展

从科技教育办学特色到知行合一以体育人; 从生态教育到“水文化”再到“高原种子”课程特色……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办学有风格。近年来,城北区教育局将学校特色品牌创建作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土特色资源优势,树牢“理念引领、抓点促面、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办学机制,以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全区各中小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等方面进位出彩,全面推动学校品牌化、内涵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品牌学校”的教育内涵发展办学之路。

1

让科技之光照耀校园

“步入校园科技馆犹如进入了科学的海洋,在这里我能了解到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

“太有趣了,我最喜欢上机器人创客社团课程,在这里,大家一起学习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科学课堂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城北区小桥大街小学以科技教育为发展特色,在城北区教育局和华南师大GUSS项目的带动下,以“核心素养视域下校园科技馆课程的创新实践研究”为特色发展项目,2021年西宁市科协实施的校园科技馆项目落地学校。校内建设了科技长廊阵地,构建了讲解类、体验类、实践类、科学种植等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并将科学技术与“五育”融合,综合运用校园科技馆、图书馆、美术工作室等场地和机器人创客教育、器乐、舞蹈、围棋、劳动等社团课程,开展特色作业展、科幻画艺术展、青海省文化馆第二届生肖文化元素作品展等活动,学校科技馆成为科技、艺术融合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校以科技为引领,以培养师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意识、责任态度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互联网+先学、交流、提升”教学模式研究为抓手,落实“少教多学、精讲多练”理念,以“先学”为铺垫,以“交流”为课堂主形态,以“提升”为目的,实现课堂教学“三个转变”,即:由关注教学内容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由关注课堂预设转变为关注课堂生成;由关注媒体手段转变为关注教学情境。教研组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探究,通过PAD的实践应用,使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

西宁市城北区静雅小学

2

知行合一 以体育人

以“教师静心儒雅、学生静思文雅、学校宁静优雅”为办学目标,以“知书、明理、崇德、向上”为校训……走进城北区静雅小学,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宽敞而温馨的教室里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绿草如茵的操场上孩子们欢声笑语,挥洒着运动的热情。

城北区静雅小学位于生物园区纬一路,以“静思雅行、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团结、友善、协作、奋进”的校风,“习博、尚雅、静思、乐学”的学风。曾先后获得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多项殊荣。

为充分挖掘学校办学潜力,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好日益增长的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2022年9月起,实施静雅小学“挖潜扩容”工程,新建校舍7809平方米及相关配套附属设施,改扩建完成后学校由现在的19个班将扩大至36个班1800名学生规模,进一步满足现有学区学生就近入学需求。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品牌特色发展,从“知”与“行”两大视角利用篮球特色项目落实以体育人,从“知”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基本理念中“健康第一”“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关注差异”的价值需求;从“行”的角度以篮球教学为抓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实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渠道并重,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讲求实效性,可操作性。大力普及篮球知识,广泛开展篮球运动,形成“篮球”特色教学的教育模式。

西宁市城北区山川学校

3

享受生态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

构建生态化课程体系,打造生态文化精品学校……改扩建后的城北区山川学校环境优美,各种教学设施齐全,满园绿荫、书香飘溢。学校以“灵秀山川 生态教育”的理念,不断凝练校园文化,以打造生态文化精品学校为战略发展目标,以生态化、人文化、智能化、现代化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构建西宁市城北区优质教育的新基地。

为全面推进校园特色项目建设,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品牌,城北区山川学校结合青海国家公园省建设实施“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自我成长”的生态课程特色项目。目前,学校正在探索生态教育体系建设,力创精品课程,以课程成就学校的美丽愿景。学校构建了生态化课程体系,以“汲取生命力量,确定生活主题,促进生态成长”为引领的三生发展方向;构建了生命基础性课程、生活拓展性课程和生态开放性课程,通过“生态化管理、生态化课程、生态化教学、生态化德育、生态化校园”,形成可持续发展链;通过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超学科融合,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和谐生态,追求学科视角和系统思维的和谐生态,达成学生学习历程和生活经验的和谐生态。

今后,学校将以“生态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合本地各类资源,通过课程建设、活动引领、家校联动等,构建充满内涵、充满活力、充满创新、持续发展的生态教育文化,让每一个山川学子“享受生态教育,奠基幸福人生”。

西宁市城北区陶昕学校 让每颗小水滴都绽放生命的异彩

4

走进城北区陶昕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崭新气派的图书楼,“陶昕学校”四个金光大字寓意学校就像北川河初升的太阳,通过学校教育把温暖送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走进教室,在“水文化”办学思想的引领下,主题班级文化设计别有一番味道。陶昕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地处北川河腹地,可以说是一所建在水上的学校。学校设计办学规模为54个班2520个学位,建设总投资3.1亿元,2021年9月,学校正式招生。

建校伊始,根据发展目标、办学特色、地域特点确定了“水润人生,绽放异彩”的办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校园特色。两年来,在“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校训引领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培育了自律、自信、自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行中有礼的“三自三有”陶昕阳光少年,聚力“打造善水特色学校,构建和谐美丽幸福校园”。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治国的理念,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当好“青海生态宣传员”“环保志愿者”,学校以“黄河流域生态环保教育”作为学校特色项目,融入新课标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实践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融入特色项目中,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坚持“五育并举”,搭建“润泽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润泽学生的心田,结合“水文化”办学思想,研究和实践“润泽课堂”教学模式,让每颗小水滴都绽放生命的异彩。

西宁市城北区陶园小学 “高原种子”课程让“五育”落地生根

5

“学校的高原种子生长课程真是太好了,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种植的乐趣,还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

“第一次自己亲手松土、挖坑,播种,原来一颗种子从播种到发芽、长大有这么多的学问啊,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们的果实了。”

城北区陶园小学打造的“高原种子生长课程”特色项目,通过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从知识育人转变成实践育人,进一步发挥劳动课价值,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高原生态知识,提升育人成效。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在城北区吧浪村的小莓农场建立学校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乐陶陶农场,开展亲子种植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种植高原农作物,参与并见证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磨砺他们的劳动意志和精神。

在学校特色项目的推动下,学校提出打造“育苗”课堂的构想,将学生比作一粒种子,构建“335育苗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设置中提出了“生根课程”“扎根课程”和“立根课程”,从而更好地实现高原种子生长课程。并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达成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识美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