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又是一年教师节,有关教师、教育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打造“大通教育”宣传阵地,推进桥头四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场馆建设,2023年实施教育建设项目20项,成立北镇—大通教研中心,园林小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称号……
以教育之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记录着大通人民不断增强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通县教育系统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全省有名、全市一流、群众满意的教育高地”目标,持续推进“大通教育”品牌建设、擦亮“大通教育”金字招牌、探索具有大通教育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以“走在前、作表率”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交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亮眼答卷。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筑牢思想根基、加强组织建设、强化作风建设……大通县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以“361”举措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开展“六个一”活动,通过制作专栏、理论宣讲、党组织书记微党课竞赛等方式,不断提升理论宣传效果。为开启多维度育人模式,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打造大通女中英烈展室等思政教育阵地,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由思政学科中心教研组讲授269节优质思政课。
加强“三科”教材使用管理,扎实推进民办幼儿园实现“两个覆盖”,建立党建“一轴双强三树”工作机制,围绕“党建引领·德馨育人”党建品牌,争创36个支部品牌,在“大通教育”公众号推送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案例。举办党务干部会务知识培训班、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网络培训班。在“七一”前后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全面落实创建“十进”“石榴籽+”等创建任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9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主题活动。
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创新实施党风廉政“五清”工程,打造“清廉教育”,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持续筑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健全“局党组+局直属机关纪委+派驻学校纪检小组+学校党总支(支部)纪检委员”“4+N”监督机制,积极受理来电、来信、来访等信访举报,办结率100%。
2 突出教育优先地位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体育馆打球跳绳挥洒汗水,在实验室探索科学的奥秘,在美术教室和琴房感受艺术魅力,大通县第八中学七年级新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充实而美好。
大通县新庄镇中心学校里书声琅琅,老师正在用“智慧黑板”教学,清晰的画面和丰富的互动性,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加大教育投入到提高办学水平,从提高能力本领到提升教育效能,大通县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夯实教育根基。
建强两支队伍——结合南京市雨花台区对口协作项目,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教研培训。积极搭建优秀教育人才平台,健全完善干部培养选、用、管、带、育全链条机制,开展书记、校长专题培训,有效提升校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能力。
改善办学条件——紧盯群众来信来访等渠道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2023年投资30039万元,实施教育建设项目20项,加快推进“8·18”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启动《大通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调整5个教研联盟和25个中心教研组,深入薄弱学校开展送教、送培活动,实施普通高中“三新”改革和义教阶段提质工程。印发《大通云课堂开发与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和保障能力。2023年中考最高分789.9分,高考本一段率62.0%,本科率70%,上线率100%。
提升育人水平——坚持五育并举,紧紧依托现有优质资源,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工作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建立县级心理健康教师“理论+实践”培训体系。积极构建“作业辅导+精品社团”课后服务模式,举办“奔跑吧·少年”2023年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
激发办学活力——持续做好改革选题,优化提升“大通云课堂”文化内涵及课堂品质,建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自我督导体系,系统化落实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施教育布局优化调整专项规划。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打造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组织教师“一对一”服务残疾儿童上门送教,不断激发办学活力。
3 全力以赴 持之以恒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统筹解决城乡义务教育、班主任职级制、教师培训和质量监测等经费1.33亿元,进一步强化教育经费保障。
巩固拓展辽宁北镇“异地办学”成果,签订两地框架协议,建成北镇园和北镇路,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北镇高级中学交流互学。
召开“走在前、作表率大通教育怎么干”务虚会,举办专题培训班,梳理制定 “走在前、作表率”工作事项。
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动教育项目建设、消除“大班额”、优化县城学区划分等教育民生工程。
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确保户籍学龄人口100%入学。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将重点监测户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精准掌握监测学生帮扶信息,实现监测户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
“强教必先强师,自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雨花台区24所学校和大通县20所学校缔结29对交流学校,年内新结对9对,开展活动27次,受益教师1839人次。”大通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民心所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大通县教育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县城及周边学校面临的布局调整、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县政府领导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并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提供第一手翔实资料。
为着力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该县扎实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建立“两单四表”,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提示警示机制。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周边专项整治。通过“线上+线下”“全员+个别”等方式,确保防溺水宣传教育全覆盖。举办生命教育、考前心理减压等讲座。依托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测试平台,开展全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桥头镇中心学校、桥头第一小学等13所学校成功创建第二批“西宁市平安示范校园”。
随着一个个的举措深入推进,一项项的成果不断取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大通县积极回应民生诉求,朝着“打造全省有名、全市一流、群众满意的教育高地”和建设教育强县目标阔步前行,教育之花绚丽绽放,遍地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