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9 2023年9月15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为生命强力续航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在手术室与生命“赛跑”的“运动员”;

他们是用手术刀拆除患者身上“不定时炸弹”的“排雷手”;

他们是为了一线希望在绿色通道上付出百倍努力的医者……

有这样两个中心——

卒中中心:打破分科治疗壁垒,实现多学科协作无缝对接;

胸痛中心:快速诊断并及时给予“一站式”立体救治。

近年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就诊流程,着力提升疾病救治能力,积极发挥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的区域救治作用,大幅度提升了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让患者享受到了高效、快速的诊疗服务。

卒中中心

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

打破原有分科治疗的壁垒,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优化资源配置,为急性卒中患者提供从院前到院内的精准、高质、有效的快速诊疗,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有效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绿色通道 拉近时间与生命赛跑的距离

近期,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团队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感谢信,感谢他们对患者陈女士进行的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远在美国的患者家属王正目前任美国圣约瑟夫医学中心Barrow 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血管与卒中科主任和神经内科教授,同时也是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克莱顿大学医学院和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教授、中国卒中学会外籍理事。同样作为该领域的专家,王正教授深知急性脑梗得不到及时治疗的严重后果。王正教授在感谢信中表示为卒中中心团队精湛的医术而感动,也为患者能够有机会得到及时治疗感到幸运,他赞扬马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青海的骄傲,是名副其实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的好专家。

62岁的康女士是外地来青走亲戚的游客,8月下旬正在海东市互助县游玩时突发身体不适,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逐渐失去意识,经120急救在当地医院急查头颅CT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十分危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为其开通“绿色通道”,上演“生死时速”,为患者进行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挽救了康女士的生命。9月4日,躺在病床上的康女士面带笑容,即将出院的她和丈夫由衷地感谢医院卒中中心全体医护人员。“要是没有他们的精心救治,我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好,现在我的肢体活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马上就能出院了!”康女士说。

●线上集结 打通生命通道的健康路

自2020年开始,在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医院以“五大中心”建设为依托,着力发展危重患者救治,强化专业科室间紧密协作,积极搭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创建医联体工作微信群,在微信群里,基层医疗团队对如何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等问题可以及时向医联体上级医院的专家请教,同时也可以在微信里向上级医院预约会诊检查、病例讨论分析,如基层医院出现危重患者需要转院时,各部门就会事先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并在患者未进入医院前,做好救治评估、入院、抢救、手术室安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截至目前,“市一脑卒中绿色通道群”里共有438名医务人员,他们在“线上”架起了另一条保护维护健康、打通生命通道的健康路,这条“绿色通道”已经挽救了400余名重症患者的生命。

●抢跑生命 卒中中心建设不断完善

对卒中患者来说,短短几小时足以完成一场生命与死神的竞速。在这场比赛中,急性卒中绿色通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节省时间、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2019年4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卒中中心。2021年3月,医院引进神经医学中心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马龙,在他的带领下,卒中中心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2022年8月,青海省卫生健康委批准成立青海省第五批名医工作室,推进我省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专家和名医在学术传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特色服务、学术交流、医学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人民群众得到名医优质服务,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马龙(神经介入)位列其中。

今年8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公示的入围第二批神经介入建设中心单位名单中,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位列其中,这标志着医院神经介入诊疗条件与能力建设得到国家权威机构和专家的认可!

每一次对患者成功救治的案例,离不开团队的努力,更离不开脑卒中绿色通道上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通过团队争分夺秒救治和精准的评估判断,挽救了越来越多患者的生命。

胸痛中心 上下联动 织牢区域协同救治网

2018年底,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胸痛中心成立,为挽救急性胸痛患者的生命,保障胸痛患者快速诊断及时治疗,打通“生命救援”绿色通道。2023年4月,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胸痛中心通过认证,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标准。持续改进,确保救治质量,是胸痛中心的长期发展目标。

快速识别急性胸痛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紧急手术开通血管……这是胸痛中心团队的日常,他们夜以继日默默为提升区域联动救治水平而拼尽全力。

●转危为安 快速识别协同救治

9月8日17时55分,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胸骨后撕裂样剧痛,并向后背部放射伴大汗淋漓,休息后疼痛未缓解”,紧急到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第二分院就诊。完善检查后,心电图结果显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心肌酶结果提示心肌受损。患者病情危重,急诊值班医师立即与集团总院胸痛中心取得联系,相关科室为患者进行会诊。由于集团第二分院距离总院有50多公里,患者情况危急随时有猝死风险,专家评估后建议立即为患者溶栓治疗。在总院专家的指导下,二分院成功为患者开展溶栓治疗,溶栓后患者无出血,无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当日20时10分,患者从二分院出发,于21时转入集团总院。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为患者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胸痛中心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发病后经过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快速为患者开通急性闭塞血管并植入冠脉支架,这只是众多抢救成功案例的其中一个。

●无缝对接 “一站式”立体救治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日益增多,多数心血管急症病人的主要症状是胸痛。这些疾病发病快、变化快,急性胸痛患者发病初期120分钟的救治时间尤为宝贵,快速、准确的决策和处理将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建立一个高效、规范、便捷的胸痛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未组建胸痛中心前,胸痛患者从发病到医院就诊,再从医院检查识别病症到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往往要花费更多时间,但对于急性胸痛疾病的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没有在两小时内顺利开通血管,也就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将面临更高的致残甚至死亡的风险。

胸痛中心组建后,能够及时、精准诊断高危胸痛患者并给予“一站式”立体救治,而对于胸痛、胸闷低危患者,则在诊断后得到规范治疗。同时,胸痛中心还坚持到社区及基层医院进行胸痛知识培训等,织牢区域协同救治网,挽救了更多急性胸痛患者的生命。仅去年一年,集团总院就接诊急性胸痛患者200余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100余例,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总院胸痛中心的成立,加强了与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共同协作,达到医院之间、科室之间的默契配合,实现医疗资源“无缝连接”,进一步提升了保障健康的能力和水平,让急性胸痛患者从此能够得到快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挽救更多胸痛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