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脖子,细长的双腿,成双成对,悠闲地漫步在草原湿地上……”9月20日,西宁市七一路小学里正在开展每周三的生态课程。作为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一入校,老师就引导孩子们了解我省的野生动植物,这堂课老师正在带着孩子们认识青海省“省鸟”——黑颈鹤。
长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滩被誉为“黑颈鹤的故乡”,是我国第一处以保护黑颈鹤繁殖地为主的保护区,也是黑颈鹤迁徙途中的主要中转站之一。
黑颈鹤是唯一生活、繁衍在高原的鹤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青海三江源区、祁连山、青海湖等地有种群分布。随着生态持续向好,位于长江源头的隆宝、嘉塘、班德湖等地,黑颈鹤种群数量稳步增加。
每年三月中下旬,黑颈鹤陆续抵达青海,五月初开始产卵,一窝产卵一枚至两枚。雌雄轮流进行孵卵,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但是高原环境特殊,雏鸟出壳之后还要经历恶劣天气、天敌等挑战,能否顺利长大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
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介绍,黑颈鹤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领地和巢比较固定,在夏季栖息地定居下来后,它们会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开始“家庭生活”。
从孵卵到养育,黑颈鹤父母通常会一起抚育鹤宝宝。经过100天左右精心的呵护和照料,鹤宝宝逐渐学习飞行,这时,也到了它们迁徙的时候。
2021年,我省首次大规模在全省范围内对黑颈鹤的生存状况进行专项调查,调查首次对青海黑颈鹤适宜生境面积和高、中、低三个层次的适宜分布空间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我省中北部为黑颈鹤高度适宜分布区,东部及西北部为中度适宜区,南部局部区域为低度适宜区。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力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黑颈鹤的栖息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今年我们前往海西金子海、乌兰都兰湖、可鲁克湖、阿拉克湖、小夏滩等地开展了监测工作,根据反馈的数据,海西州多地有望成为黑颈鹤繁殖栖息地。”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记者 师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