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7 2023年9月27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力做好
大通党建沃土共育民族团结进步花

守正创新、接续奋斗,关于深化民族团结示范县建设,大通县创下多个首次,民族团结进步“基因”已经融入全县各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北川大地蓬勃发展的“密钥”。

打造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A景区、首个“石榴籽”工作服务站、首档“石榴籽家园故事”栏目、首堂“石榴籽”数字媒体课。

大街小巷、居民社区、企业、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广告、景观小品、墙体彩绘随处可见。

35名大通县各族青少年代表,前往南京市参加为期5天的“牵手相伴·共同绽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夏令营研学活动。

大通县桥头铝电社区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搭建多元平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在创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上显担当、有作为,大通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树牢“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持之以恒深化民族团结示范县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大通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利长远、强基础、固根本的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工作理念,制定印发贯彻措施、分工方案、责任清单和工作要点,统筹安排创建工作各项任务。

大通县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和政治巡察,通过绩效考核推动“两个纳入”工作机制有效落实。严格对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修改完善大通县民族团结进步目标考核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压实主体责任,有序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

从“心”着力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一张张鲜艳的石榴剪纸、一幅幅充满童心的爱国画作、一首首经典的爱国歌曲,走进大通县园林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扑面而来。“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园林小学校长张文华说。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通县委理论中心组、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专题宣讲、交流研讨等20余次,县委常委会首次对县级领导和科级干部共75名同志开展创建工作应知应会闭卷测试,并进行现场阅卷评分,进一步提高“一把手”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

大通县委党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全县中小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力开展大通县民俗博物馆、大通县第四完全小学、大通县税务局、广惠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馆建设,创新打造多层次、多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馆和首家教育系统“石榴籽”数字媒体课堂。

近3年来,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4期300余人次,5万余名各族干部群众参与问卷调查、线上培训、测试答题等活动,编印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媒体播放量达200万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00余场。

总结提炼全县创建工作的亮点成效、做法经验和示范典型,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县先后有18个基层创建单位荣获国家和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荣誉,12个集体和45名个人被表彰为市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该县选树打造的一批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引领带动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夯实了创建基础。

巩固成果 让“石榴籽”抱得更紧

从漫山“花儿”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到亲如一家人的桥头铝电社区,从积极探索“2353”工作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落地见效的向化藏族乡到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单位的大通园林小学……

夯实民族团结之根,厚植民族和睦之魂。今日之大通,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心浇灌、呵护民族团结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大通县严格对照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办法和测评指标,对获得省市级示范荣誉满3年的基层创建单位开展自查自验、督促检查和验收迎检工作,充分发挥复检通报、督查整改、动态考评的闭环机制,牢固树立守牌增荣、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导向,有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得到广大各族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和好评,20个乡镇和19个示范单位顺利通过复检验收,市级复检复验率达100%。

该县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协调议事、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综合治理、移风易俗等推进民族事务治理,健全完善议事协调机制,提升窗口单位为民服务质量。近3年来,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监督检查32次,开展法律援助1500余件,提出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文明创城、志愿服务等倡议50余封。

交往交流交融 融合发展更加深入

组织48名“乡村CEO”赴南京开展学习培训和绿色农畜产品推介活动,签署合作协议5000万元,年交易额达1亿元。

举办“牵手相伴·共同绽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公益研学活动3期,持续深入推动“宁宁合作”。

研究制定婚庆、娱乐、旅游、学习等四类七项各民族通婚优惠措施,订购印制发放优惠卡(券)700份。

大力推进实施农文旅融合产业孵化示范园、老爷山民族非遗工坊、城关“青海湖之夜”、斜沟树蛙部落等文化旅游示范项目10项,全县东西部协作产业项目总投资突破1亿元。

通过传统佳节、文化巡演、乡村旅游、老爷山花儿会、特色美食节等文旅活动,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近3年来,大通县累计接待各族游客8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96亿元,有力促进全县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大通县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积极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和“三项计划”,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的中心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近3年来,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237万元,电商综合体、水美乡村、村级产业等26个项目在大通落地实施。

改革创新 “石榴籽家园”更加有形

在桥头镇八一社区创新打造首个“石榴籽”工作服务站,22个县级“社区石榴籽家园”被命名挂牌,289个“乡村石榴籽家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

大通县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将“石榴籽家园” 建设列为重点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制定印发 “石榴籽+”创建活动的分工方案,创新探索开展“石榴籽+乡村产业、文化旅游、社工服务、人民调解、典型模范、全民阅读、岗位服务、志愿服务、爱心捐助”等9项主题创建活动。开展“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观摩交流活动和命名揭牌仪式,落实 “石榴籽家园”建设补助经费36万元。全县在“石榴籽家园”建设中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平台、新路径、新载体,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当好每一个“石榴籽”,为实现村(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全覆盖夯实了基础、增添了活力。

种下团结“石榴籽”,浇灌民族“幸福花”。下一步,大通县将不折不扣地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持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民族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深化创建工作、选树示范典型、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