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早晨,大雨滂沱,记者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川南路消防救援站,“对党忠诚 纪律严明 赴汤蹈火 竭诚为民”鲜红的大字在雨中格外醒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获得者玛尼坚就工作在这里。身姿挺拔、面庞俊朗、声音铿锵有力,身着“火焰蓝”制服的玛尼坚浑身上下散发着“火”一样的热情。
这是一个“在和平年代仍需每天战斗”的职业
“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记者抛出的第一个问题让玛尼坚若有所思。“我的父亲是一个军人,受到家庭的熏陶,我从小的梦想就是保家卫国,这大概就是男孩子心中的‘英雄梦’吧!”玛尼坚说。
说起难忘的经历,要从参加玉树抗震救灾说起,“我是一名藏族战士,去灾区,我能听懂藏语,而且我是老兵,有经验。”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后,玛尼坚递交请战书,申请赴玉树参加抗震救灾。
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后,玛尼坚和战友们看到,“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原本三层高的楼,被地震从中间撕扯成了两半,另一边塌得只剩一层楼那么高”。玛尼坚回忆说:“没有经历过重大灾难的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来不及多想,我和战友们迅速投入到救援中。多次的余震,头顶摇摇欲坠的预制板,砖块、瓦片时不时砸在头盔上叮叮作响,由于救援空间非常狭小,只能徒手清理坍塌屋体,手指被裸露的钢筋划破,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救援。”第一次救援整整72个小时,当救出第一个生还者时,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12天的抗震救灾中,玛尼坚与现场藏族同胞沟通,搜集救援信息,冒着余震和战友们一起挖出11具遇难者遗体,营救6名被困者。这是玛尼坚第一次执行特大救援任务,他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在和平年代仍需每天战斗”的职业,感受到了消防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入职18年来,玛尼坚参与了玉树“4·14”抗震救灾等900余次重大救援任务,抢救遇险群众120多人,完成重大消防安全任务1000余次。
逆行无畏,守卫平安,纵然有一千个成为消防员的理由,每个理由都包裹着他们的青春、热血与汗水。
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脱下战袍,他是朝气蓬勃的“蓝朋友”,警铃响起他是逆火而行的“橙勇士”,习惯了高负荷的训练,不畏艰辛只为提高救援技能。“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这是玛尼坚的座右铭。为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消防员,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基本功的训练中。按照消防救援规程要求,到达火场后,消防员的战斗准备时间仅有短短二十多秒,这意味着两盘20米长的消防水带的连接必须在几秒钟内完成。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成水带对接和绳索打结,玛尼坚废寝忘食地反复训练。“大家午间休息时,我抱着水带不停地练习,把消防绳拆散了又打结,打结好了再拆散……”玛尼坚说,做一个合格的“蓝朋友”不容易,担负着各种灾害救援职责,需要精通各类救援知识和技能。很多人以为消防员只是救火,其实地震、山洪、泥石流、跳楼轻生、煤气忘关、戒指卡住手指等都需要他们救援。在玛尼坚看来,这些都要求消防员具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精通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具备良好心理素质。近年来,他刻苦学习,取得了特种车驾驶员资格,考取了舟艇、船舶驾驶证,学会了游泳……
让同事们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玛尼坚的优秀,还有他的认真。“刚入职时,这名藏族青年还不会说普通话,为了更好理解班长讲解的业务技能、队列动作的要领,他每天挤出时间学习,对着录音机模仿发音,一字一句读报纸,一笔一画练写字。”回忆起玛尼坚入职以来的点点滴滴,城西区西川南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张建胜深有感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不仅能说、会读、会写,业务理论知识水平也有很大提升,如今已是青海消防总队战训示教队的优秀教员。”
用手中的水枪,谱写坚定不移的誓言
2022年5月6日,西宁市一影城发生火灾。玛尼坚携带救生器材,顶着高温辐射,冒着钢架垮塌的危险,进入浓烟区搜索人员,迅速疏散群众,但举高车架设的水炮阵地又无法控制内部火势蔓延,玛尼坚带领4名攻坚队员在水枪掩护下5次深入火场内部,“滴下来的水滴入脖颈都是滚烫的开水,脚底下也是滚烫的开水,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细细排查……”玛尼坚说。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扑灭零星火点30余处,成功阻止了火势蔓延。18年的消防生涯,玛尼坚选择了坚守,“能挽救生命于水火之中,对我来说就是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无数次灾难险情中与死神殊死较量,让青春在水火之中无畏逆行,玛尼坚用手中的水枪,谱写坚定不移的誓言,用生命守卫生命。
玛尼坚所在的消防救援站,承担着82.4平方公里、6个街道1个镇的消防安全工作。翻开前不久刚刚做完的全区消火栓设备普查表,玛尼坚说:“我和战友们每天都从单位步行至麒麟湾,检查辖区内的400多个消防栓,辖区内商圈、居民区密集,有700多栋高层建筑、230多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这就要求我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一刻也不能放松。”(记者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