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3年10月7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假期国内出游人数8.26亿人次

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势头强劲,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

多项旅游数据超疫情前水平

中秋、国庆组成的8天长假,让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大热。去哪儿大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期间,国内热门城市机票预订量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增长近五成,9月29日出发的机票预订量创下历史新高。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较疫情前增长2倍,热门目的地前十为北京、成都、重庆、上海、长沙、西安、杭州、广州、武汉、南京。

从出行范围看,在去哪儿平台上,今年以来,出境游目的地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游玩时长多在3天至5天之间。“十一”期间,长线游、小众目的地的订单量增幅明显,比“五一”增长3倍。

假期期间,三、四线城市的旅客更加活跃。平台数据显示,“十一”期间,三、四线城市旅客较疫情前增长近七成,更多旅客选择高铁,目的地首选为成都、长沙、重庆、广州、西安等城市,他们的长线游平均出游时间达5.1天,高于平均值。

大城市的火热,将余温延伸到小城市。“十一”假期,国内“小机场”旅客量上升明显。数据显示,假期飞往辽宁丹东、广西河池、浙江舟山、江西景德镇的机票预订量较2019年“十一”增长三成以上;飞往吉林白城、浙江衢州、四川巴中、四川甘孜等机场的机票预订量较2019年“十一”增长1倍以上。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分析称,从今年年初时的酒店价格猛涨,到“五一”前的高铁一票难求,再到“十一”的高铁车次增加、小众旅游目的地重回视野……“种种数据表明,旅游市场已恢复正常。”

假日出游意愿得到集中释放

中秋遇上国庆,“前半程团圆、后半程旅游”特征较为明显,群众假日出游意愿得到集中释放,中远程旅游实现较高增长,主要旅游目的地及热门景区消费活跃度持续高位运行,旅游需求多样性和个性化并存,“热点更热、冷点不冷”现象突出。文化和旅游行业结合假日特点,通过“旅游+”融合演艺、体育、非遗等,推出一系列体验丰富、备受游客青睐的活动和产品。

文化和旅游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和旅游部启动2023年“山河秋韵”全国旅游宣传推广,联动各地围绕金秋文旅推广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展示长城秋色、醉美红叶、乡村秋景、民俗物候等金秋文旅魅力,以秋天之美成旅游之邀,以旅游之乐添生活之彩。江西、河南、浙江等地结合中秋国庆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节日主题活动,为游客带来精彩的假日体验。江西南昌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主题,举办国庆烟花晚会,吸引市民和游客观看。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数万游客传递巨幅国旗,共同唱响《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浙江借助亚运会推出“看亚运 游浙里”十大亚运文旅精品线路。

文化和旅游活动深度融合成为亮点。中秋国庆期间正值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多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上演,为群众带来丰富节日大餐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消费。黑龙江举办首届金秋演艺旅游节,推出优秀剧目展演、音乐会、曲艺小剧场话剧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多个系列专场演出,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观演需要。广东、湖南、陕西、四川、山西、海南等地举办特色鲜明的赏灯观月、文艺表演、巡游等系列活动。智慧旅游沉浸式新产品新场景成为消费新热点,深受年轻游客喜爱。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举办“桂月秋思·望长安”系列活动,夜上黄鹤楼、尼山圣境、上海天文馆等沉浸式游戏、研学等丰富业态为游客提供多样化体验。

文化和旅游消费增长迅猛。文化和旅游部举办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推出14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69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河北推出的“登山采摘乡村休闲之旅”,带领游客一起走进美丽乡村,赏秋景、享秋实。江苏、湖北、宁夏、重庆、内蒙古等地推出发放文旅消费券和门票特价等举措,激发游客消费热情。江苏盐城发放1.1亿元文商旅消费券释放消费潜力,内蒙古制定“秋季旅游专列、包机和招徕区内外游客”奖补政策。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体现,夜间消费活力进一步激发。根据中国联通数据监测,9月28日18时至10月6日6时,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1.12亿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5.76万人次,较2022年国庆节假期增长68.7%。

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