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州宣)地处“一湖两区三河”之要,海北州是我省“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海北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实际行动在自然保护地类型、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自然保护地基础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一份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
在自然保护地建设方面,海北州初步建立了类型多样的各类自然保护地17处,将全州55%的国土面积纳入了保护地范围,基本覆盖黑河内流区、石羊河内流区、大通河流域、青海湖内流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的森林、草地、湿地、沙漠等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类型。雪豹、普氏原羚、荒漠猫、黑颈鹤、裸果木等国家珍稀濒危野生物种,中国特有鱼类青海湖裸鲤及其栖息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地重点保护对象,全州重要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在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完善方面,该州18个生态管护站挂牌成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站,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和大通河流域设立7个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联络站,与海东、海西、海南三市州建立跨区域公益诉讼协调配合机制。同时,与甘肃省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分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张掖市国家公园管理分局、中农发山丹马场分别签订国家公园共管协议,与甘肃省管理部门加强联动执法等。
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投资16.4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取得显著成效,109个子项目全部通过验收。该州793万亩林地、2765万亩草原和394.56万亩湿地得到有效管护。青海湖北岸重点沙区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30%至40%,局部地块覆盖度达到85%以上。“十四五”以来完成林业草原生态保护项目投资9.8亿元,保护修复草原960万亩,新增国土绿化108万亩。持续有力改善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5只雪豹、5只荒漠猫、6只兔狲、5只猞猁同框的世界罕见画面先后亮相,使祁连山成为“四猫”最佳生存地。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从90年代的300余只增加到2022年的3400余只,水鸟种类突破100种,水鸟多样性实现增量,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1.4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