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3年10月18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普惠贷”
以金融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记者 张弘靓 实习记者 李静 摄影报道

深秋时节的大通、湟中、湟源,满眼尽是沃野田地广阔辽袤,果实累累挂满枝头,乡间道路四通八达,村落民居错落有致……一幅幅生态宜居、产业振兴的乡村“丰”景定格于此。

大好“丰”景,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滴灌。这是西宁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在这成效背后,金融的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西宁市高度重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建立由市金融办牵头,市财政、农牧、乡村振兴等部门密切配合的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把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抓手,以申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建机制、强保障、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向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信贷支持,确保涉农金融投入稳定增长。截至9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200.41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39%。

助力新型农业发展

走进湟源源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刚干完活的祁金良身上还带着泥土,不大的房间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一说起养殖,祁金良的眼睛亮闪闪的,他说:“现在我的养殖规模起来了,有4栋牲畜棚和1栋草料棚。现存栏牦牛有160头,还有750只绵羊。”

身为大学生创业的祁金良有个养殖梦。开始时他踌躇满志,没想到实践起来却遇到了拦路虎:养殖行业风险高、没有抵押物,传统银行过往授信不超过5万元。

由于资金受限,祁金良的养殖生意一直不温不火,规模一直上不去。这可愁坏了祁金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他抱着尝试心态,向湟源农担公司提出了贷款担保申请。“原以为没有十天半月贷款下不来,没有想到农担公司办事效率这么高,不到7天就放了款!”祁金良激动地说。

拿到30万元贷款后,祁金良便着手扩大养殖规模,几年来积攒的养殖经验正好派上了用场。祁金良肯吃苦、脑子活,充足的资金更让他如鱼得水,养殖规模也逐年扩大。

“政府这么支持我们,我们也不能丢了信用!”按时还款积累的信用让祁金良的融资金额逐步增加。2020年西宁市政府联合省农牧业信贷担保公司,推出了“扶社贷”贷款产品,2021年祁金良名下的源牧合作社也享受到了该福利政策,当年成功融资120万元,扣除各项补贴后,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

“扶社贷”产品正式上线以来,市、县两级财政、农牧、金融等部门联动推动,业务增量扩面,产业发展明显,超额完成了2021年民生实事项目目标任务(111.5%)。为更好发挥“扶社贷”的财政金融撬动作用,今年年初,市金融办联合市财政局深入开展调研,及时出台方案,从降低利率、扩大覆盖面等方面对“扶社贷”进行优化升级,推出“乡村振兴普惠贷”产品。截至9月末,已累计为全市51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45亿元。

有了充足的资金,祁金良创业干事的劲头更足,今年升级改造了牛棚。如今,几十头牦牛在宽敞明亮的“新家”里十分惬意。“现在牛棚的条件好了,我的养殖生意也有了起色,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谈到以后的发展,祁金良充满了信心。

强化融资担保服务

赋能产业新路子

眼下,正是马铃薯收获的季节。伴着秋日的阳光,记者来到了湟中区拦隆口镇中庄村的金薯源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门前的庄稼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多台马铃薯收获机正在机械化作业,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俗语讲,一窖洋芋,半年口粮。早些时候,洋芋作为主食,养育了祖祖辈辈的青海人。如今的马铃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省辐射面广、带动力最强的促农增收产业。

“我们种的都是优质品种,产量高,口感也好,不仅在省内大受欢迎,甚至云南那边都有需求。”合作社负责人苏生福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里的照片向记者展示,地里刚挖出的马铃薯密密麻麻成一串。“大家还以为这是摆拍呢!”苏生福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2018年,合作社已成立10年,合作社需要通过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以拓宽发展路径,但因资金不足牵制了合作社发展的步伐。了解到情况后,湟中支农担保公司主动对接苏生福,简化审批流程,尽最大努力第一时间把资金送到了苏生福手上,解决了合作社的燃眉之急。有了200万元的政策性贷款的扶持,再加上自身筹集的400余万元的自有资金,合作社有了发展新动力,不

仅新建了一处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的为农服务中心,当年也有了400余万元的销售收入。

自2015年起,依托“金穗服务惠万家”产品,我市陆续在大通、湟中、湟源增资,新设了三家政府性担保公司,扩大融资担保规模,降低担保费率,为广大农牧民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提供外部融资增信,有效解决“三农”、小微融资难题。截至9月末,全市共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6家,当年新增担保金额4.7亿元,在保责任余额8.33亿元。

经过连续5年“金穗服务惠万家”政策性担保贷款的支持,合作社陆续购置农机具60余台。生产效率高起来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提起来了,以前的撂荒耕地也重新“活”过来了。在“合作社+农户+市场”的产业经营模式下,“土蛋蛋”变成了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金疙瘩”。

乘着湟中担保公司送来的金融“东风”,苏生福及周边的农户省下了许多钱,不仅资金需求得到了解决,老百姓的钱袋子也一天比一天鼓。“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马铃薯产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相信合作社会越来越好,咱们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苏生福望着门前的庄稼地,充满了期待。

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

扶持产业发展壮大

长期以来,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物,是农业企业、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时遇到的主要难题。

“近年来,市金融办积极履行市农村信用体系领导小组职能,指导全市四家农商银行以村组资源为基础,整村授信为抓手、乡村领域全覆盖为目标,实现对全市所有行政村内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走访全覆盖,建档全覆盖,授信全覆盖,发挥金融普惠、改善地区信用环境的作用,有效提升农村、农户的融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9月末,全市共创建1个省级“信用县”,2个市级“信用县(区)”,信用乡镇40个,覆盖面93.02%,信用村753个,覆盖面84.79%,信用户192393户,覆盖面77.78%,通过信用评定发放信用贷款9.23万笔累计81.48亿元。

家住大通县桥头镇向阳路恒辉苑的哈先生就是信用创建的受益者。已退休的哈先生和他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茶园,随着天气逐渐变暖,他们开始变得忙碌起来,但让他犯愁的是,想扩大规模却又资金不足。在了解到哈先生的情况后,大通农商银行的信贷员及时上门,现场收集资料,将哈先生评定为文明信用户,在没有任何担保抵押物的情况下,为其授信15万元,仅仅过了一周,哈先生的贷款资金到账,不仅满足了他茶园扩大经营的资金需求,还将农商银行纯信用贷款的“惠民”举措带到了他的身边,茶园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下一步,西宁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主题教育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发挥财政金融撬动作用,健全政府性担保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目标,加强与财政、农牧、乡村振兴及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普惠贷、金穗服务惠万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工程,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需求,为西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提供有力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