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记者来到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细雨蒙蒙的教学楼外传来同学们悦耳的朗读声,走进杨毛吉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锦旗,杨毛吉说:“每一面锦旗都有一个我和孩子的故事。”正前方挂着一幅“德育人者人育德”的书法作品,她解释道,“拥有好品德的人,才配做教育学生的人。”这是杨毛吉对自己的激励,也是她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不是妈妈,胜似妈妈
1996年7月,杨毛吉从青海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大通县朔北中学工作。这一年,父母远在果洛,借住在亲戚家的学生刘兰,住进了杨毛吉的单人宿舍。从那天起,杨毛吉白天鼓励她好好学习,晚上辅导她写作业,两个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被,直到刘兰考入中专学校。27年后的今天,生活幸福、工作稳定的刘兰一家仍像走娘家一样和杨毛吉保持着母女般的往来。
杨毛吉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很多学生寄来的明信片,其中有一个写着:“您不是妈妈,胜似妈妈!”这是她的学生王浩寄来的。2006年,杨毛吉在大通二中工作期间,注意到班里的住校生王浩,家住农村、母亲长期生病,家庭非常贫困,几乎无力支持他完成学业。杨毛吉二话不说,立马决定让王浩住进自己家里,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王浩,从吃饱穿暖到鼓励他走出大山,勇敢实现自己的梦想。王浩在她家一住就是3年。2009年,王浩在高考中以大通县文科第4名、青海省文科第72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燕燕父母迫于生计,远赴新疆打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燕燕性格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失去读书的信心。高三时,燕燕父母找到杨毛吉,商量能不能让女儿搬到杨老师家住。为了学生的一辈子,辛苦一年算得什么?杨毛吉答应了燕燕父母的请求,让燕燕住进了自己家里。住在杨毛吉家近一年的日子里,她从未让燕燕洗过锅、刷过碗、扫过地,她像照顾自己女儿一样给燕燕洗净衣服并叠好放到枕边,每逢下雨天和晚自习下课,杨毛吉都让丈夫到校门口去接燕燕。燕燕对杨毛吉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您就像我妈。” 2010年高考,燕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北大学。
27年时间里,不同状况的学生或一年,或两年,或三年住在杨毛吉家中。如果没有遇到杨老师,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样子。多年来,杨毛吉家那间被她女儿命名为“学生公寓”的卧室从没闲置过,住在这里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从这里走进大学校门,奔向更美好的人生。
好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杨毛吉用真情换实意,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尤其是那些在成长中遇到困境、产生行为偏差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出他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宇涛父母离异,妈妈靠推三轮车卖菜来维持娘仨的生活,生活的艰难和因贫困产生的自卑曾经使他几次想要放弃学业。杨毛吉坚决不让他失去与同龄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仅通过心理疏导使他重拾自信,对未来满怀希望,而且寻找爱心人士给予他资助。2019年高考,宇涛取得高分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杨老师对他的资助却并未终止。小婷出生三天后父母便离异,三岁时,父亲又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后来爷爷又出了意外,她只能与身有残疾的奶奶相依为命。杨毛吉不仅资助她的生活和学习,还不停鼓励她努力学习,上进求索,现在小婷已是陕西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
努力从来不会白费,昨日撒下的种子,已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生根发芽。
在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里挂满锦旗,“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奉献爱心温暖永存”“师情浓浓,爱心无限”“求学岁月遭苦难,老师妈妈哺育甜”……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好老师杨毛吉正是通过自己的思想修为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人之心唤醒众人之心
努力做一个好老师还不够,杨毛吉把更多的正能量传播到人们身边,把党的好声音传进千家万户。她不仅是青海省人大代表,还担任青海省妇联“巾帼向党宣讲团”和“家庭教育讲师团”、西宁市“党课讲师团”讲师、大通县委宣传部“百姓话廊”宣讲团的宣讲员,也是大通县妇联兼职副主席、“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主持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褒扬高尚师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也是她工作的主要内容。
《信仰的力量,奋斗的足迹》《二十大精神指引我前进》等党课专题,少了高深的理论,多了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红色故事向群众展示着党史的辉煌,党的艰难历程,把群众对党的爱装进他们的心里。
《幸福老师》《教师,良心的事业》《做人民满意的老师》《弘扬师德,潜心育人》等80余场专题讲座,宣传师德精神,启迪着更多老师教书育人的思路。
《教育从“家”开始》《家和万事兴》《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优良家风》《如何做一个女人》《幸福家庭的密码》等专题报告,大力宣讲“教育从家开始”“家和百事兴”“反家庭暴力”等内容,深受广大群众喜欢。
2023年8月14日,通过杨毛吉的努力,大通县成立了青海省第一家由政府主办,教育局牵头,有强大师资力量,有专门场地和设施的家庭教育机构——大通县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它的建立标志着大通教育突破了一个重大难题——家校共育,推动大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会影响和带动西宁地区,甚至青海家庭教育的发展。
随着杨毛吉工作成绩的取得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她每天生活虽辛苦但很幸福。目前,她被大通一中、青海民族大学、湟川中学 、虎台中学、西宁三中、西宁四中、青海省三毛幼儿园等28所学校或教育机构聘为德育副校长或“思政辅导员”“家庭教育导师”等。应邀以教育专家身份到宁夏、甘肃、浙江等地培训教师,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向全国各地教师授课。
当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成为一群人努力的方向时,她会变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发有为,努力前进……
(记者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