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支原体肺炎在部分地区流行,一些医院接诊儿童支原体肺炎感染病例增多。11月会是感染的高峰吗?会发展成“白肺”吗?针对家长的疑问,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内科主任曹玲做了解答。
11月会是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高峰吗?
答: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高发期一般在每年11月左右达到高峰。但就今年的情况来说,未来支原体肺炎感染高峰会出现在哪个月还不好说,今年支原体肺炎感染的患儿确实比往年多,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因为每几年就会有一次流行,所以今年有可能是高峰年。
支原体肺炎感染能够在家识别判断吗?什么时机去医院比较好?
答:支原体肺炎感染在早期和其他病原菌感染没有明显差别,凭肉眼是无法判断是否是支原体感染,必须要在医院进行病原学检测才能明确。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比较好,体温也不是太高,可以在家吃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果持续高热不退,精神状态不好,或是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带孩子赶紧到医院就诊。
支原体肺炎感染会发展成“白肺”吗?
答:家长所说的“白肺”和我们所说的“白肺”不是一回事儿。胸片上出现一片阴影,有人就说是“白肺”了,而临床上的“白肺”就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支原体感染很少会发展成ARDS。
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后什么情况下可以回学校上学?
答:现在能做核酸RNA检测的很少,所以每个孩子感染支原体痊愈后再做检测也不现实。只要孩子没有临床症状,不咳嗽了,就可以回学校上课。支原体感染不是法定传染病,所有的呼吸道感染都有传染性,都跟新冠的传播途径是一样的。
如何用药?为啥这些药对支原体没用?
答: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目前为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
很多朋友可能会奇怪,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细菌感染最常用的青霉素类药物、头孢类药物,怎么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支原体呢?其中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从微生物学分类来说,支原体既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它是一种具有细菌内在结构,但却没有细胞壁的特殊微生物,如果形象一点比喻,支原体就像一个没穿衣服的“细菌”。
青霉素、头孢等抗生素类药物,其抗菌作用是通过药物对细菌的细胞壁进行破坏而导致细菌凋亡的。而支原体压根没有细胞壁结构,因此青霉素、头孢等药物就无法发挥它们的作用,当然也就完全无效啦。
那用什么药才能更有效的对抗支原体肺炎感染呢?这时候另一种类抗生素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它就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包括我们熟悉的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此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是通过阻断肽酰转移酶的活性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对于没有细胞壁的支原体来说,同样能够起到有效抑制的作用。因此,如果明确有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病人,应用抗生素方面,可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除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外,四环素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同样也能够有效对抗支原体感染。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由于5岁~1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更易感染支原体肺炎,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带来牙齿染黄的用药安全风险,氟喹诺酮类药物则可能会影响18岁以下人群的软骨发育,因此对于支原体肺炎感染的儿童或青少年,只有在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无效(耐药支原体感染),又确需进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并充分评估用药获益和潜在风险的对比,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更小的药物来进行抗支原体治疗,这都需要由医生来判断。
支原体肺炎该怎么预防?
答:目前还没有预防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疫苗。预防支原体肺炎感染,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2.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衣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中。
3.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
4.流行高发季节,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新鲜。
5.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6.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