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10月2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紧密围绕气象防灾减灾、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主动聚焦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目标全方位开展气象服务,取得丰硕成果。
据介绍,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签署两轮合作协议,共同促进气象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先行先试、生态文明高地气象服务保障等重点任务。自2018年以来,中央累计投资24.4亿元,地方投资6.3亿元,全国气象部门对口支援青海气象工作3539.3万元,为支撑青海气象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目前,我省有国家级地面站234个,区域地面站671个,高空站7个,雷达站9个,卫星遥感接收站3个,全省观测站网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千米13个,初步构建了地空天立体综合观测站网。持续推进基于“云+端”架构、覆盖全省的公里级小时级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形成“一点订正 全网更新”的集约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程。
同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印发《青海省以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全省8个市(州)和20个县(区、市)印发联动机制规范性文件。制定《青海省气象局暴雨、强对流天气“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规定(暂行)》,进一步规范内外部“叫应”工作。
此外,设立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青海基准分中心,成立我省温室气体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推进全省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建设,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有效助力我省实现“双碳”目标。守护三江源头,实施保护“中华水塔”增雨行动,近三年,三江源地区年均增加降水20亿立方米以上,祁连山地区年均增加降水2亿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