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全神贯注盯着电脑屏幕,双手在键盘上运指如飞,走近马文俊,举手投足间处处流露着一股书生气。在同事眼中,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的他无愧于劳模这一光荣的称呼。
机缘巧合 他与药物科研结下不解之缘
马文俊从事医药科研,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情,高考意外滑档,让他在2001年考入甘肃中医大学药物制剂专业学习,毕业后到甘肃省一家医药企业工作,刚毕业就被安排到药物生产车间,生产一线的辛苦让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坚持不了几天就纷纷辞职转行,但马文俊觉得这是一个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他向老师傅们虚心学习生产技能,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短短几周,他就熟悉了药品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并结合自己大学所学进行思考研究,向车间负责人提出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药品质量的意见建议。他这种不怕吃苦、勤于学习、爱钻研的劲儿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半年后,马文俊被调到药物开发部,从事新药产品的研发工作, 由此,他与药物科研结下不解之缘。
潜心研究 他成为行业里的“最强大脑”
马文俊深知藏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马文俊及其团队不仅在生产环节精益求精,还注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新的药物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案,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开发出一系列新型藏药。这些药物为藏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冬虫夏草、雪莲、藏红花、红景天等多种特色药材和蕨麻、黑枸杞、 红枸杞、沙棘、黄蘑菇、牦牛、藏羊等特色农产品。如何将这些特色资源挖掘出来?如何做成产品?如何提升这些特色产品的附加值?如何让企业产品架构更加完善和丰富……这一连串的问题成了马文俊日思夜想的事情。于是,他建议企业尽快建立特色大健康产品体系,很快他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并被采用,他被安排着手研发相关产品。
就这样,马文俊开始转战特色大健康产品研发。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使他累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藏医药知识,很快他就成为了藏药大健康科研开发与研究领域的能手和骨干,由他研发的产品一经上市,订单就接踵而至。他先后开发出金诃牌清瑞胶囊、欣逸胶囊、伽维胶囊和雅瑞特片等14种极具青藏高原优势资源特色的保健药品和破壁油菜花粉片、红花籽油丸、沙棘籽油丸和参精膏等50多种营养食品, 极大丰富了企业产品品目,累计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
扎根一线 现代工匠致力讲好筑梦故事
马文俊所在企业的藏药产品线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治疗领域和疾病类型。从日常的胃病、感冒、发热等常见病,到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藏药都能提供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药物。马文俊用对藏药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将传统藏药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以藏药作用机理多层次研究技术为核心,运用藏成药作用机制研究辨识,从药理学角度阐释藏药多成分、通路、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机制,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生产过程中,他们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提纯、精制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药效和品质稳定。除了注重研发创新,马文俊及其团队还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好的品质不仅来自于好的工艺和技术,更多的是来自于好的原材料。”马文俊向记者介绍道。在原材料的采购和检验方面,他们一直遵循严格的流程和标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
传承精神 凝聚起藏医药团队精神内核
马文俊所在的藏药企业有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和他一样,团队成员都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案,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为藏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马文俊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不算什么, 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他深知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研人才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企业乃至整个中藏药产业的发展。 他十分注重科研队伍的培养工作,常常以身作则鼓励年轻同事努力钻研、充实中藏药药物研究领域的高端知识,及时掌握新科技,不断提升知识层次和科研水平。利用市总工会为他设立的“马文俊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年轻同事讲解相关法规和科研案例,组织他们探讨交流中藏药科研知识,并把他的科研成果和更高层次的科研经验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先后培养出20余名科研人才。
(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