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后,美国电影《花月杀手》正式在海外上映,获得好评。影片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血腥殖民史:美洲原住民欧塞奇印第安人意外获得命运的馈赠——石油,白人则官匪勾结,明目张胆对其谋财害命。影片中,演员将人性的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美国社会对这段血腥历史的重新思考。
从辗转流离到豪车豪宅
“欧塞奇人开着凯迪拉克和林肯旅行,他们还有火烈鸟和孔雀……”一位欧塞奇人曾对媒体口述20世纪初他们暴富后的优渥生活。那时,欧塞奇人被美国媒体描述为该国“最令人羡慕的民族”。
欧塞奇人是北美血腥殖民史上少数逃过大屠杀命运的原住民部族。19世纪,欧塞奇人在白人的驱赶下背井离乡,辗转来到俄克拉何马州,于1872年在该州东北部今欧塞奇县买下一块约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相对独立的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塞奇人的土地上发现了石油,这改变了全部族人的命运——人人都成了“油田股东”,按比例享受分红。根据1920年的一项分析,每个欧塞奇人每年能获得约1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5万美元左右)。按当时的收入水平来计算,这些曾经流离失所的原住民一跃成为富裕群体的领头羊。
欧塞奇人大都住上了豪宅,生活极尽奢侈。据报道,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美国人可能人均拥有一辆汽车,而欧塞奇人却人均拥有11辆。这些“土豪”们普遍青睐当时豪车的“天花板”——比劳斯莱斯风头更盛的皮尔斯—箭头轿车。欧塞奇人出行时穿金戴银、衣饰华贵,女性的真皮靴子上镶着钻石。他们还常常出国,并将子女送到昂贵的寄宿学校接受教育。
财富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这样优渥的生活实在惹人眼红,一些人开始挖心思从中分一杯羹。历史记载,当时有一些黑心商家专门为欧塞奇人设置了一个“欧塞奇价”——该部族的人需要为同样的商品支付远超市场价的费用。欧塞奇人寻医问药时,医生和药房也专拣最贵的药物开方。大批白人法律工作者涌向俄克拉何马州,他们通过“协助打理日常商务”收取高昂佣金。
欧塞奇人脚下的“黑色黄金”甚至为他们招来了杀身之祸。从1918年至1931年,不断有欧塞奇富豪遭到谋杀,这一时期也被舆论称作该部族的“恐怖年代”。为了谋财,贪婪的不法分子不断实施枪击、下毒甚至炸弹袭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纽约时报》举例称,有时几个欧塞奇人和白人出去喝了一杯,就再也没能回来,因为酒中被下了剧毒;有的族人被诱骗买了意外险,没过多久就死于非命。而在欧塞奇人遇害后,这条罪恶利益链上的不少人还“同流合污”隐瞒案情,譬如检察官会将毒杀案件描述成受害人“喝了过期假酒”,验尸人员会有意隐瞒尸体上的弹痕,有的黑心医生甚至会化身“绝命毒师”,亲自下毒。
除了直接谋财害命,不少白人男性还会“曲线致富”,抱着“少奋斗几十年”的心态与欧塞奇人结合,进而在婚后谋夺土地继承权。美国记者、《纽约客》杂志作者大卫·格兰曾在其纪实文学中描述了这样一桩骇人听闻的灭门案:英俊的伯克哈特一战后来到欧塞奇县投靠叔叔威廉姆。在叔叔的唆使下,伯克哈特迎娶了欧塞奇“白富美”莫莉。为了通过侄子得到莫莉家族全部的土地所有权,心狠手辣的威廉姆在短短几年内陆续除掉莫莉的母亲、两个姐姐、姐夫及一位表亲。伯克哈特本来已经享有约合50万美元的年度分红,却仍在给妻子下慢性毒药。
监护制度成敛财工具
欧塞奇人的血泪经历与当时白人社会的歧视、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作为有关。1921年,美国政府以“协助”管理财富为名颁布“恶法”,强行为欧塞奇人指派所谓的“监护人”,粗暴干预欧塞奇人事务。《纽约时报》称,在这一歧视政策下,欧塞奇人被自动视为“无自主行为能力的人”,不但无权打理生意,“就连在杂货店买个牙膏都得受到监管”。
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称,这套体系从推行之日起就充斥着腐败气息,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白人敛财的工具。很多“监护人”借机擅自变卖欧塞奇人的产业,明目张胆抢夺、窃取财物甚至谋财害命,《华盛顿邮报》调查记者麦考利夫的祖母西比尔就疑似被“监护人”谋害。据了解,衔着金汤匙出生的西比尔3岁就分得265公顷油储丰富的土地,年度分红高达百万美元。1925年,这位“富婆”离奇死亡,其“官方”死因为肾病。60多年后,麦考利夫逐渐意识到真相并不简单,并推测当时祖母的继父兼“监护人”嫌疑最大——此人还曾同时“监护”另外4名欧塞奇人,而截至1923年,4人全部离世。
不少学者认为,在“恐怖时代”丧生的欧塞奇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数字,因为很多离奇死亡案件根本未被地方执法部门受理,实际遇害者总数恐怕高达几百人。如格兰所说:“因为社会偏见的存在,欧塞奇人的诉求经常遭到无视,甚至连证据和口供也得不到采纳……很多执法者和官员本身也是这个罪恶利益链条上的共谋者。”当时,如履薄冰的欧塞奇人为了自身安全出门要携带枪支,夜晚要在房屋周围挂满绳灯,还有一些人直接举家搬到外州。
值得一提的是,欧塞奇人土地上发生的一起罪案也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牵头调查的第一桩重大凶杀案件。彼时的FBI还叫作“调查局(BOI)”,规模尚处于雏形,不少探员都没受过良好培训,甚至有些办案人员的背景很不干净。那时的美国司法系统更是腐败:即便有犯罪嫌疑人落网并被送上法庭,陪审团也会被收买、目击证人也会被除掉。当时的主流社会无平等观念可言,“白人不可能为杀害欧塞奇人而被定罪”,这是众多白人的傲慢共识。据《环球时报》
这次被残酷镇压的起义
近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远赴非洲,对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2023年恰逢肯尼亚脱离英国独立60周年,在临行前,英国王室释放出正视殖民历史的积极信号。肯尼亚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曾遭到英国殖民者的多次血腥镇压,20世纪50年代“茅茅起义”中,更有约9万肯尼亚民众遭到屠杀、拷打和迫害,酿成人类历史上恶劣的种族清洗惨案之一。
据史料记载,在英国殖民统治之前,今肯尼亚境内有多个部族生活,这些部族主要从事农耕、畜牧、狩猎和渔业等行业,各部族之间通商、通婚,相处和谐。19世纪末,原住民的平静生活被粗暴打断,英国宣布肯尼亚为“直辖殖民地”,开始大肆劫掠当地资源,向原住民强征“棚屋税”,强迫他们以极微薄的薪水为外来者充当廉价劳动力。
在殖民政府的高压统治下,肯尼亚爆发过多次抵抗运动。1952年,在迪丹·基马蒂的率领下,肯尼亚土地革命军向当时的殖民政府全面宣战,爆发“茅茅(Mau Mau)起义”。
1952年10月,殖民政府宣布肯尼亚进入紧急状态,并对起义军进行疯狂反扑。英政府调遣皇家空军对起义军驻扎的丛林地带进行大面积轰炸,从1953年至1955年间,英国轰炸机在肯尼亚投下将近600万枚炸弹。相比之下,起义军的武器装备要落后得多,他们主要使用缴获来的枪支,不少人甚至还在使用弓箭和大砍刀。双方战斗力悬殊,在英军地毯式的轰炸之下,起义军力量被打压得很厉害。
在发动军事行动的同时,英国还针对茅茅起义的“神经中枢”——内罗毕发起了“铁砧行动”,对起义军及相关支持者进行大规模密捕。1954年4月24日凌晨,英军封锁了内罗毕所有出入道路,对特定区域进行包围搜查。短短一个月,约5万人陆续被捕并被送入集中营。1956年10月,基马蒂的被捕宣告茅茅起义失败。这场起义虽然以惨烈的结局告终,但仍是英国实施殖民统治以来遇到的最大危机之一,也为肯尼亚的独立奠定基础。
根据肯尼亚人权委员会方面的统计,在殖民政府镇压茅茅起义的过程中,共计9万原住民遭到屠杀、受到酷刑,约16万人被关押在集中营遭到非人道待遇。对于具体的死亡数字,各方说法不一,牛津大学非洲政治学教授大卫·安德森认为死亡人数约为2.5万,英国人口统计学家约翰·布莱克则考虑了饥荒、疾病等非战斗因素,认为实际数字约为5万人——其中半数是10岁及以下的孩子。集中营对待俘虏的审讯工作尤为骇人听闻,审讯者会采用电击、火烧、阉割、削耳挖眼等残忍的手段刑讯逼供。
英国《卫报》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祖父侯赛因·奥尼安格·奥巴马也是受害者之一:作为一名二战老兵,他在回到肯尼亚后也参与了茅茅起义,但很快就被抓捕,被俘期间“每天早晚都要挨一顿鞭子”。国际舆论一度盛传,因为爷爷的遭遇,奥巴马“很不喜欢英国”。不仅如此,英国时任政府还试图销毁这场种族清洗的证据——在肯尼亚1963年获得独立后,英国方面销毁了几乎所有官方记录,而作为知情方,美国政府对英国的暴行也是视而不见。
在查尔斯三世的行程确定后,英国王室表示国王将承认英、肯两国关系中的“不愉快过往”,并将通过这场行程“加深对肯尼亚人民所受苦难的理解”。
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