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
说起“花儿”,我认为它是地方民歌中的“诗经”。花儿的歌词中常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具有诗学魅力,其曲调中一咏三叹以及演唱中真假声切换的艺术表达,使得“花儿”独具感染力和表现力,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传颂。
近年来,青海有许多花儿词令得以编著出版,但“花儿”作为一种音乐品种不能只关注歌词而忽略音乐的部分。因工作原因,我一直致力于青海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学理方面的,而对民歌的旋律形态分析只限于对青海当地民歌取样性调查分析。一直有一种期待,期待着有一本纯粹的音乐与歌词并存且相对更全面的一本“花儿”的编撰成果问世。今天有幸看到了——当索南孙斌将一本《民歌漫河湟》递到我的手中并简单描述了他这五年当中所做的工作时,钦佩之意油然而生。翻开书卷,让人眼前一亮,从排版的顺序、分类及图片的归整足以看到他在这本书上所下的功夫。
《民歌漫河湟》不仅是对这种珍贵文化遗产的致敬,更是对青海地方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示和传承。“花儿”不是单一的民歌,它更是记述人们历史情感的诗歌。它独特的韵律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承载了青海地域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审美和社会生活印记,更彰显着青海人民特有的文化表达,它像一块璀璨的瑰宝,镶嵌在中华文化的文明谱系中。虽然我们或许可以从古诗词中窥见到“花儿”在某个时代留存的历史痕迹,却很难溯源其根本。打开该书,我们可以看到“花儿”的内容广泛,它既有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又有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叙述。当我们去聆听“花儿”,脑海中便呈现观象,就仿若在看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画卷一般,它如《清明上河图》长卷般记述着青海人民生活的丝丝缕缕,而又恰好是这些丝丝缕缕,构架出了青海人民的生活情景,刻画出了青海人民的文化精髓。英国民族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提出了“人的音乐性”的理论,在他看来音乐跟语言乃至于跟宗教一样,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精神特性。可以说,青海“花儿”的精神特性不仅体现在其艺术魅力上,更体现在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上。
“花儿”本是心中的话、心上的油,在每首“花儿”音乐文本中所记述的那些纯真、质朴、直爽的情感促成了它源远流长、源源不断的艺术生命力。在信息发达、精神文明成果空前丰富的当下,很多“非遗”文化都濒临消亡,黯然失色,但我却惊奇地发现“花儿”依然绽放着顽强的生命力。
“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花儿”的多维观照来看,花儿之所以重要,其价值并不仅仅停留于“非遗”身份本身。在生活中,青年男女借助“花儿”传递“心中的话儿”,将心思情感寄托于音乐传递到山谷彼端;在宣传上,“花儿”作为青海乃至西北文化的名片,《花儿与少年》唱响神州;在文化上,“花儿”的曲调杂糅汉、藏、撒拉多民族文化审美,见证了青海多民族的音乐审美互采与互鉴,体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在青海地方文化互融互构的具体旁证。
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们正积极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际,索南孙斌作为西宁市音乐舞蹈家协会理事和文艺家,在繁荣西宁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扛起了自己的责任。我被他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编辑打磨、制谱校对《民歌漫河湟》一书并出版发行付出的辛勤努力所感动!文化的薪火相传,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本书的传播和推广,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青海花儿的独特魅力,让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更多的贡献。
《民歌漫河湟》的付梓,我相信将会让青海花儿的独特魅力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而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在大家的努力下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明人高洪“青丝垂柳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描写的正是古人农耕劳作的间隙休息交流的场景。“花儿”不应被遗忘,因为它所记述的生活是真真切切的;“花儿”也不会被遗忘,因为那些热爱生活、敢于抒情、懂得“花儿”魅力的人都在努力地传播着花“香”,使它能够“香”满神州,散播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