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1 2023年11月21日
海南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锚定绿水青山 书写“大漠风流”

从共和县城恰卜恰镇一路向西30多公里,绕过一道弯,便远远望见通往沙珠玉乡政府的公路两边两排高大的白杨树。村庄和农田掩映在一排排绿树之间,近处的沙丘上到处是柠条、梭梭迎风起舞……

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艰苦奋战,沙珠玉成为青海乃至全国的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州防沙治沙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荒漠化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沙珠玉持续推进的人工扎草方格沙障,还是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609平方公里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海洋;无论是贵南县黄沙头300公里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城,还是正在打造的“绿电三江源”(三条清洁能源西电东送通道),都被赋予了生态保护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意义。

科技绘就绿水青山长卷

如今,站在海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高点”上,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022年海南州成为以“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为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保证母亲河黄河岁岁安澜,海南州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契机,推广先进成果,强化技术运用,切实提高建设成效。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广使用水钻造林、杨柳深栽造林等治沙新技术和成果运用,苗木成活率有效提升,栽植成本大大降低。

人工扎草方格沙障、拖拉机搬运草捆,成捆的树苗泡在水坑待栽种……这是在共和县的塔拉滩治沙现场,每年都会看到的繁忙景象。

海南州将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动产业“四地”融合发展,推进民生持续改善,建设和谐美丽新海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植树治沙共筑绿色家园

几年前的恰卜恰镇德吉滩还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景象。如今,这片黄土地上已经绿意跃动,由中国太保建设的2千余亩“三江源生态公益林”,12万余株林木正在茁壮成长,郁郁葱葱。

2020年起,由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捐资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受到了省州政府的表彰,目前已完成三期工程建设,累计投资3360万元在共和县德吉滩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2000亩,苗木成活率超过90%。

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功也带动了社会企业在海南州捐资建设高标准公益林的热情,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捐资1142万元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735亩;中国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捐资500万元在共和县恰卜恰西山建成高标准生态公益林273亩。

近三年来,海南州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12.74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到30%以上,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度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的目标。

绿色能源与生态治理完美结合

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方式。

自2012年以来,海南州充分利用大面积荒漠化土地和太阳能资源优势,集中连片实施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监测数据显示,光伏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加之清洗光伏板下渗的水分使空气湿度、沙地含水量增加,有效促进了植被生长和恢复,固沙防沙功效明显增强。

一排排光伏板就像是塔拉滩上生长的“铁杆庄稼”,给当地群众培育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的向好发展是最普惠的民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州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在沙漠化土地治理,近70年的防沙治沙路程,全州各级干部和地方群众在与沙化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州林草局局长何香龙说,海南州在治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治理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丰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之一,也是海南州最强的底气和最亮的颜色,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板和展示窗口。

(特约记者 肖玉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