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1 2023年12月1日
玉树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黄河源头美丽生态

本报讯(通讯员 玉树州委宣传部)“黄河之水天上来”。此时,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的黄河源头约古宗列已白雪皑皑。约古宗列,在藏语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里是一湾精致的盆地,一股清水咕咚咚流了出来。原来,这里就是黄河的源头。潺潺天泉从约古宗列的地缝中涌流而出,顺流而下滋养着延绵百里的土地,草原展现出无限生机,藏野驴结队、岩羊嬉戏、苍鹰翱翔。

沿着黄河顺流前行,一路颠簸,来到黄河源头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草原深处。在草原深处的山路上,遇到了生态护林员文校和格莱江措,他们骑着摩托车,背着照相机,摩托车上捎着半袋垃圾。他们刚刚参加完县里举办的一个生态摄影交流座谈活动,走到了一起。

今年50岁的藏族生态护林员文校出生于曲麻莱县约改镇,从1998年就参加到黄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每个月巡山3次以上,开展护草、护林、防火、清理垃圾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年来救护野生动物五六十次。“周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看到过五六百只为一群的岩羊,一二百只为一群的白唇鹿。”文校说道。

今年55岁的藏族生态护林员格莱江措是曲麻莱县巴干乡牧民,2013年他当上了生态护林员,现在是曲麻莱县生态摄影队的队员。2018年县上成立了生态摄影队,队员有100多人,每人每年要拍摄2000多幅作品,有的作品还在央媒展示过。笔者翻看了格莱江措的相机,照片拍得真不错,岩羊打斗,鸟儿觅食。格莱江措对笔者说道:“我们拍到了不少野生动物,现在的野生动物真的多起来了。另外,看到谁在乱丢垃圾、破坏生态也会拍照下来,照相机的作用不小呢!”

在玉树州生态环境局“江源之窗”画面上,笔者观看了黄河源头实时录像,自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曲麻莱县的“生态成绩单”有了可喜的亮点:完成禁牧面积156.5万公顷,实现草畜平均面积64万公顷。据玉树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多加介绍,目前已经完成70余亿元三江源二期工程,自然保护区内外生态恶化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全州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全面完成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16项问题整改销号,30件信访案件均已办结。

同时,为进一步引导牧民群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曲麻莱县共设置生态公益性岗位5000余个,还建立“民兵+生态管护员”网格化监测机制,实现“一户一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据了解,每年四五月份,曲麻莱县组织群众在水土流失、沙化严重的乡域开展种草保植工作。人工种草生长快速,大面积开展人工种草可以有效降低风对土壤的侵蚀,并有效应对土壤沙化。

“多年来的生态自然修复工程,让周边的黑土滩变成‘金草原’。”文校感叹道。为解决垃圾污染问题,曲麻莱县还在全州率先启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禁塑减废“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巴干乡成立垃圾清运公司,对全县陈年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麻多乡打造垃圾处理项目和垃圾兑换超市,鼓励、宣传牧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回收中去,极大改善了县域的人居环境。

玉树州生态环境局信息宣传科科长桑珠带领笔者现场参观垃圾处理设施。他说,从2021年起,州上整合资金超亿元,全面开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行动,3年时间实现村级垃圾分类回收率达100%,资源化利用达到40%以上。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无废城市”试点,以垃圾治理小切口做足生态保护大文章,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行动的开展,让黄河上游的“颜值”更亮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