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国静)今年以来,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立足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新型现代化科创园区,创新方法举措,聚焦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重点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人才服务、金融服务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提升方面下功夫,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新型现代化科创园区建设目标,园区积极谋划新发展路径,深入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先后出台制定了《青海国家高新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创新主体及研发投入“双倍增”三年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文件,从政策保障方面为优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新型现代化科创园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工作指引。
发挥人才优势,园区结合产业特点,加强“产学研用”,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渠道不断推进人才服务保障,《深化东西部人才协作助力园区“二次腾飞”项目》获第三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十大特色人才项目”,重点引育和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截至目前,园区培育省市高端人才40余名,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27人、入选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16人,充分发挥好“人才+科技+产业”合力。探索科技金融创新,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首个科技成长股权投资基金,与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青海极地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基金规模2亿元,首期资金到位4000万元,旨在基金赋能引育高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推进企业融资挂牌上市工作。此外,园区与中金资本、中财融商和安芙兰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达成协议,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为园区企业成长、高科技项目招引提供资本保障。
同时,为强化企业科技服务能力,园区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围绕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建立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百余家。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建立169家科技企业科技档案,重点围绕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储备、需求及人才情况形成系统性科技要素档案。建立了企业服务台账,围绕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建立需求库、储备库、知识产权库等十大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库。率先发起设立园区科协,打造创新联合体,实现各类创新要素向园区、向企业集聚,搭建服务科技创新的桥梁和平台,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增强园区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