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3年12月12日
海北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勾勒“两个公园一个家”的美好愿景

本报讯(记者 张国静)纵观海北州,蓝有碧空大湖、白有雪山流云、绿有林海草原、黄有沙、金有花,湖光山色、美轮美奂。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这两张金名片,海北州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公园示范州创建工作,通过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国家公园示范州创建成效显著,全州正在勾勒“两个公园一个家”的美好愿景。

海北背靠祁连山、怀拥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全州冰川面积371.71平方公里,境内有河流257条,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5%来源于海北。草地面积为2765万亩,林地面积793万亩,湿地总面积为394万亩。野生动物有雪豹、普氏原羚等100余种。冬虫夏草等野生药用、经济植物约有390种。

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记者从相关会议上获悉,海北州内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9类17处,自然保护地面积为18995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5.23%。正在建设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502万公顷,涉及青海片区面积158万公顷。巍然屹立、雄宏壮美,美丽深邃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使海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窗口正在徐徐打开。

“截至目前,全州设立18所‘生态学校’,年受教人次达1.2万人,海晏县克土望绿亭等6处特许经营点的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生态窗口’正逐渐成为海北州的新名片。”海北州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科普馆、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展陈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国家公园大门、八一冰川科普馆的建成投运,随着一批生态科普基地(平台)相继创立,正在成为全国广大游客探访国家公园的窗口。

随着各项体制体系不断完善,海北州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的地理优势逐渐凸显。截至目前,全州已设立7个管护中心和29个管护站点,与甘肃省张掖市、中农发山丹马场等5个地区单位签订了国家公园共管协议,与海南州、西宁市、海西州等建立了祁连山各类自然保护地联盟群,全州重要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在海北州,智慧管护逐步实现了网格化管理、信息化管控、数字化监控,各基地、平台、中心立足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长期科研基地是集巡护执法、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队伍建设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各类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中心信息化数据模块系统初步成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达到8000平方公里,214台野保相机实现无线传输和自感拍摄。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也是我省第二个专项负责野生动物救护救助的专门机构,救护基地总用地面积9.02亩。目前救护站累计救护野生动物34只。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是青海省第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也是我国西北部生态系统开放式场景体量最大的科普馆,场馆内设巍巍祁连、中国湿岛、多彩生命、历史使命、科普影院、文创教学六个展区,系统地展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2022年4月25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向省政府回函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实施阶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