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3年12月13日
海西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农业荒漠” 变身“生态粮仓”

入冬时节,天气越发寒冷,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内,牧户达西正从容地将一捆干草料从仓库拿到畜棚,饲喂棚里的数百只羊儿。

每年即将入冬之际,便是草原上牧户们储备饲草的时候。“想要多挣钱,就要多养牛羊,但牧草饲料供应是个难题。”受益于村里乡村振兴项目的扶持和村委会的鼓励和动员,达西从最初养殖的百只羊,扩大到了今年的600余只,这规模,仅仅花了两年时间。

“自从家里的地种上苜蓿,这牛羊过冬的饲草就不用愁了。”望着仓库里存放的将近6吨饲草料,达西安全感十足。跟着达西的脚步,记者来到尕海镇陶哈村附近的一处饲草地,从草地上残留的苜蓿根茎,可以看出这片地里曾生长着茂盛的植被。与此同时,一些像鹅卵石般的碎石夹杂在残留的苜蓿中,引起记者的注意。

“这块地原本是撂荒的盐碱地,周围最多也就是长了些骆驼草和蓬蒿。能在这片地里种出苜蓿草来,真是奇迹!”达西告诉记者,放置这些小石头就是为了稳固土壤,好让来年种植牧草的时候地里不会返碱。

盐碱地改良是个世界性难题。由于碱化度高,物理性质恶劣,养分有效性低,盐碱空间差异显著,进行大面积改良和利用尤为困难。

2016年,德令哈市政府将尕海镇的这片土地纳入基本农田占补平衡项目进行土地整治。不同以往,这次德令哈市引进了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致力于边际土地改良和饲草生产技术的推广与示范。2019年,企业团队在海西州德令哈市落地,与当地两个乡镇的四个村集体签订了1066.6公顷土地流转合同,开展评比和种植技术试验,进行大规模种植。

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现在这里的土壤耕作层增加了11公分至13公分,不光提升了饲草的成活率,土地利用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2020年盛夏,两台大型割草机在尕海镇的万亩优质饲草基地进行收获作业。伴随着隆隆的马达声,绿色的田野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线条,曾经“一毛不长”的地里长出了繁盛的苜蓿草。

盐碱地改良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级增长的同时,也为这座“金色世界”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与活力。经过努力,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尕海镇和蓄集乡通过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综合改良集成技术应用,将3666.6公顷盐碱地开发成了优质饲草种植地。

建成9000平方米的饲草料贮藏库、农资贮藏库、农机库和20000平方米的牧草种子晾晒及青贮堆储场;无人机巡田、田间气象站等信息化手段综合利用……

如今,背朝“盐土”深耕盐碱化土地改良的企业正昂首迈向新阶段,为打造“高原草都”的目标继续破浪前行。

(特约记者 苏烽 张洪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