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12月11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主动作为,创新方法,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单一救助”向“多维服务”转变,由“生存救助”向“发展救助”转变。
据了解,我市民政部门为拓展服务类救助模式,拓宽“服务”思路,把群众“盼的事”作为社会救助工作要“干的事”,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出台了《西宁市贯彻落实〈青海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制定《西宁市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搭建集“申请、救助、服务、监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救助“一个平台”;打造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1900余人和5家枢纽型社会组织300余人组成的“一支队伍”;建立由民政牵头,教育、住建等19个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以“一盘棋”“组合拳”的方式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合力创新,制定65条救助惠民政策支撑的“一个载体”;组成了村(社区)为点、乡镇(街道)为线、县区为面、市级成体的“一张网络”,形成了具有西宁特色的“五个一”多维度分层分类立体大救助体系。有效整合各部门工作职能和资源,建立由民政牵头,教育、住房等多部门参与对全市所有在册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等低收入群体进行地毯式需求采集,重点排查社会救助家庭中部分和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对有需求的11090名对象以户为单位,详细建档,分类制定生活服务类、清洁服务类、医疗健康类和能力提升类四大类38项服务清单,切实推动社会救助“兜好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