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这是一场既有“速度”“力度”,又充满“难度”“温度”的救援。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我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等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受灾。
让受伤群众得到最好的救治
19日,晚报记者来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中川乡、民和县人民医院等地实地探访时了解到,受伤群众已经在各级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得到了最好的救治。
在民和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下,青海省(高原)紧急医疗救援队的救护车整齐停放,医护人员有序忙碌。住院大楼四楼,来自国家、省、市的医疗专家组正在对受伤群众进行伤情分析。住院部八楼病房里,受伤群众都得到了良好的救治,家人也都陪伴在身边。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这里住的受伤群众多数是被垮塌的砖块、水泥块砸到的,也有摔伤的。病情严重者已经被安全转移至西宁,其余危重或需要转院治疗的受伤群众也在科学有序地进行转运。
“转运的目的主要是为让受伤群众得到更好的治疗,把当地的医疗资源腾出来让给后续送来的伤员,一切都在科学有序的进行中,我们所有人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地震中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紧急医疗救援队队员告诉记者。
寒夜里,这碗饭又暖又香
19日20时,武警海东支队的官兵将一碗碗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民和县中川乡美一小学的临时安置点,端起饭碗一口下去,受灾群众朱蕾感动地说:“这碗饭又暖又香。”
19日傍晚,中川乡震区温度骤然下降,寒冷的天气让人直跺脚。但是在中川乡美一小学临时安置点,武警海东支队的官兵正在做饭,袅袅的烟雾,热腾腾的饭菜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食欲。
饭菜在寒夜的空中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今晚四个菜,我们保障让受灾群众吃到热饭。”一位战士介绍道,一碗米饭和四个菜是官兵们给受灾群众做的晚饭。安置点的其他工作人员在分发物资、安装炉子,争取让每一位受灾群众都得到最好的照顾。
帐篷里,天然气取暖炉燃烧产生的温度,暖得让很多人脸部通红,坐在床铺上的老百姓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说着地震时候的场景。
“我们家里的房子有裂缝不敢回去,政府工作人员就把我们安排在这里了。”接受采访时,多数老百姓表示,家里房屋受损,为了安全来到临时安置点。负责中川乡临时安置点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乡政府将美一小学划为临时安置点,生活物资、取暖物资都够用,烤箱也已经在现场装置中。美一小学的临时安置点各项保障工作有条不紊展开,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开饭啦!大家快来吃饭。”20时,武警官兵将热腾腾的饭菜端进帐篷,群众礼貌地接过饭菜后说着感谢的话。“这是地震发生后,安置点群众的第一顿晚餐。”武警海东支队战士说,“我们将尽全力给群众提供热菜热饭。”“真的太暖了,暖心也暖胃,真香!”在特殊环境里的这餐晚饭,让震区群众连连称赞……
安置点里有个穿军大衣的暖心姐姐
“昨晚在外面有没有受冻?”
“小宝贝你吃饭没有?”
“阿姨,在这里感觉还好吗?”
中川乡美一小学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一个温柔又甜美的声音,从第一顶帐篷一直问到了最后一顶帐篷。寒冷的夜晚,临时安置点里的受灾群众得到的一句句关怀和问候,是武警青海总队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贾霁带来的。
地震发生后,武警青海总队医院的官兵携带药品、食品等大量物资前往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来自内科、骨科、外科和心理科的二十多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当天下午就接诊了二百多人次。
心理科主任贾霁在现场就像是一位知心姐姐,她和大妈们拉着家常,和小姐姐们说着贴心话,凡是有受灾群众的地方,就有她的声音,不管老人孩子还是其他成年人,她总是在说着、问着,不经意间人们的眉头就舒展开来了。
“不怕,你看你身边有这么多人。你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孩子。”对着一位年轻的妈妈,贾霁询问了地震时候的遭遇后,温暖地叮嘱着对方。话说开了,年轻妈妈的脸上渐渐有了笑意,她体会到了军医姐姐带给她的关心。
一顶帐篷接着一顶帐篷,心理科主任贾霁一刻也没有停歇。
“受灾不严重,或者没有面对亲人离世的悲痛,多数群众在震后心理负担不会太重,但是面对亲人离世的群众,心理疏导要准确还要及时。”贾霁告诉记者,心理疏导已经是重大自然灾害中救援的很重要一部分,作为心理医生,她还担负着对一线救灾官兵和救援人员的心理建设,让他们在未来面对生活工作时,不被灾害留下的痕迹所影响。
夜深了,安置点帐篷里的灯熄了,但是贾霁和战友们帐篷里的灯还亮着……
(记者 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