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闲置自有资金理财投资的公告,其中10余家企业投资资金限额调降。
与此同时,2023年A股上市企业配置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在大幅缩减。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1174家上市企业认购理财产品及主要产品类型的持有规模同比均呈现降幅。
在此背景下,银行加大存款类现金管理产品的营销推广力度,低波稳健且短期限的产品密集上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市场风险加大、理财产品业绩波动下行态势下,企业现金管理会更加趋于谨慎;不过理财产品依然是企业进行现金管理的主要工具,未来企业投资者对低波稳健产品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金融机构应强化理财产品体系的优化,保障产品安全性,同时也要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理财需求。
2023年经济复苏不如预期,股市行情不佳,很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受到明显影响,现金流越来越紧张。
截至12月21日,有30余家A股上市企业公布2024年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理财投资的公告,其中10余家企业进行投资理财的资金规模较2023年有不同程度缩减。
尚太科技公告显示,同意公司及子公司使用不超过20亿元的自有闲置资金开展委托理财,在此额度范围内资金可以循环使用。2023年该公司委托理财的资金总额不超30亿元。创新新材公告显示,计划将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2024年委托理财单日最高余额上限为20亿元,而2023年其单日最高余额上限为50亿元。
2023年企业理财产品的配置积极性出现大幅下降。Wind数据显示,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12月21日,1174家上市企业合计持有存款、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证券公司理财等理财产品约1.49万个,同比降幅达27.7%;认购理财产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公司理财等金额达10022亿元,同比降幅33.7%。
从产品类型来看,存款、银行理财等主要产品的投资规模均在明显下滑。Wind数据显示,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12月21日上市企业实现存款702.5亿元,同比降幅36.3%;认购定期存款340.6亿元,同比降幅31.83%;结构性存款6801.6亿元,同比降幅30.9%;通知存款358.5亿元,同比降幅51.8%;银行理财747.8亿元,同比降幅55.2%。
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看来,2023年上市公司减少理财产品认购规模,可能与公司计划用于经营方面的资金量增加有关。
Wind数据显示,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12月21日,1174家上市企业认购理财产品自有资金2869.35亿元,同比降幅达36.3%。
某股份银行对公业务经理向记者透露,2023年经济复苏不如预期,股市行情不佳,很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受到明显影响,现金流越来越紧张,因此不少企业用于理财投资的现金管理资金有所减少。
另一方面,理财产品收益下降,对企业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在下降。据招商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截至11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中枢为2.16%,较上月月底微降3BP;11月中下旬债市震荡,下半月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持有期固收类理财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9%、2.4%、1.0%,较上半月回落明显;截至11月末,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持有期固收类理财平均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0%、2.1%、0.7%。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总的来说,今年以来整个理财市场表现较为一般,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不高。与往年相比规模下降,一方面是受金融市场影响,债券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是受现金管理财产品的整改影响。
刘银平强调,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后,产品收益具有一定波动性,且经历去年的“破净”潮,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在理财产品配置方面都更加谨慎;加之今年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上市公司投资风格发生转变,相比银行理财类型的产品,更青睐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
Wind数据显示,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12月21日上市企业配置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和通知存款四类产品8203亿元,超过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购总额。
上述股份银行对公业务经理表示,最近企业比较青睐的是结构性存款。“现在理财收益低,大多企业会选择本金更稳定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尤其是挂钩欧元、日元汇率的人民币产品,美元存款产品收益率也比较高,总体上企业除了存款更多是配置结构性存款产品。”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对自身现金流的管理需求加强,更加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风险事件频发,企业对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稳健型产品越来越成为企业投资者的首要选择。”
刘银平指出,结合当前经济、投资环境、企业经营情况来看,未来企业在现金管理方面对资金的稳定性要求会比较高,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则会相应下降,配置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单位协定存款、现金管理类产品及其他低波动理财产品的意愿会更高。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