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 魏梦佳)清华大学12月29日发布消息称,从元旦假期开始,学校面向社会扩大校园开放规模、简化入校程序、优化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校园参观预约需求。该校表示,将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前提下,基于校园承载能力的上限,周末和节假日的社会公众校园参观可预约数量增加至每日1.2万人以上,比之前增加约50%。同时,探索工作日校园开放,逐步实现校园保持常态化开放状态。
据悉,目前,清华大学正逐步完善入校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各类入校报备系统,使各类人员入校预约更简便快捷;针对社会需求,将接待游客入校时间每日上、下午各提前1小时;优化车辆入校方式,加强校门区域的疏导管理,减少拥堵和排长队现象。该校表示,未来将测算分析校园人员流动的整体情况,综合校内活动情况和校园承载能力等因素,动态科学调整相关政策,不断提升校园开放的规模和质量。
同时,为提升公众参观体验,清华大学表示,还将盘活校内资源,为游客打造“文化之旅”,尤其是为各类社会公益性团体的入校参观给予更大支持。例如,为面向入校参观的社会公众组织开展校园义务讲解志愿服务。目前,该校已为部分参观路线开设了校园讲解服务,为游客全方面介绍清华的景观及历史文化。
一系列清华优质资源也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依托优质演出及剧场资源,清华将组织更多校外观众观看各类演出、参与“艺术公开课”等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依托校史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将组织面向社会的各类展览,开展学术讲座、专题导赏、艺术沙龙等专题特色活动;进一步开放各类体育场馆,优化体育活动的参与方式。
多年来,高校校园是否应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如何开放的问题多次引发热议。近期,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关于自己“跨栏”入校的文章在网上引发关注,让该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之到来的是多所高校相继发布对开放校园进行“有序推进”的通知。
对于“大学校园开放”问题,专家认为,大学校园是公共空间,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社会层面看,开放都是题中之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高等学府的发展变迁始终与社会公众、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而,大学本身的功能决定其需要向社会公众打开大门,促进交流。
长期以来,在针对大学校园开放的讨论中,反对者普遍的疑虑是,校外人员随意进出校园,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可能带来安全问题。
对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当大学开放变成一种习惯以后,会变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做好校园安全和规范管理的情况下,我认为过度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据报道,包括清华大学在内,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诸多高校均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入校。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高校表示将更新一批便民设施,整合校内艺术、科学、体育等资源进一步与公众共享,让人们了解校园文化,感受校园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