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4年1月1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东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288小时奋战,找到全部失联人员

本报讯(记者 金华山)2023年12月31日,海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地震后搜救工作、老百姓安置情况、物资保障情况、受伤群众救治情况、学校复课安排情况等向媒体和全社会进行通报。

288小时奋战,找到全部失联人员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经过288个小时连续奋战,截至2023年12月31日凌晨1时16分,20名失联人员中的最后一名失联人员被找到,加上之前已确认遇难的33人,此次地震已造成海东市34人遇难,现场搜救工作结束。

在搜救工作中我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抢抓黄金救援期,多方调集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累计投入消防、解放军、武警、公安、民兵预备役、大型企业等主要救援力量10400人次、机械4940台次,24小时不间断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搜救,每日搜救力量始终保持在800人以上、大型机械380台以上。根据砂涌灾害区域实际,划分5个救援区12个作业点位,实行“一区一策”救援措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大力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克服高海拔地区冬季寒冷气候、淤泥下陷潜在危险等困难,不断调整优化救援工作方案,科学合理调配救援力量,全力加快搜救工作。目前,累计翻挖淤泥93.2万立方米,打通救援通道4785米,开挖修筑沟渠680米,填筑石料1.53万立方米,平整场地4.6万平方米。

因地制宜安置,16055人3880户入住板房

海东市研究制定了受灾群众临时过渡安置工作方案,安排三县摸排群众过渡安置需求,累计建成板房3507间(含彩钢板房170间),入住板房3880户、16055人。对道路崎岖不宜板房安置的山区受灾群众因地制宜采取棉帐篷安置方式,目前帐篷安置1473户、7050人。

累计发放帐篷、折叠床、棉被褥、棉大衣、取暖设备等共计7.5万件套,煤炭3800余吨。同时,接收并发放肉蛋奶、米面油等各类生活物资共计折合人民币约4010万元。

各集中安置点在有水电、有采暖、有公厕、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有党群工作站、有医疗服务“六有”基础上,明确主体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做到安置点点长负责制、指挥工作通讯联络、安全巡查、互帮互助机制、矛盾调处化解、志愿服务“六到位”,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归属感和安全感。

101人出院,危重症伤员全部在省级医院救治

此次地震共造成海东市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196人受伤,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和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所有伤员均得到了及时有效救治。目前,住院伤员95人,其中:危重3人、重症12人、轻症80人,累计治愈出院101人。危重、重症伤员全部集中在省级医院救治。

地震发生后,当地火速集结1682名医务人员、76辆救护车进行伤员转运和救治。同时,协调省、市、县13所救治医院畅通就诊通道,预留540张床位、30辆救护车以备急需。按照“重症及时转省级,轻症康复在县级”要求,重症伤员第一时间全部转运至省垣医院救治,由省卫生健康委组织成立专家组,实行“一人一策、每日会诊”的救治措施,期间多次邀请北京协和、积水潭等医院专家进行远程和现场会诊,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全力进行救治。对轻症伤员,就近在市域内3家县级医院集中救治,由省级专家驻点指导,每日诊查研判,科学规范救治。

目前,住院伤员伤情稳定。

地震致126337名学生停课,1月2日线下全面复课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海东市受地震影响的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共有371所中小学126337名学生停课。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受灾县,搭建活动板房教室37间安置学生1119人;分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193人,普通高中学生941人,“一校一策”采取线上与线下、易地分流与就地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截至2023年12月25日,三县停课学生全面实现线上线下复课,复课率达100%。12月28日,研究制定了《海东市“12·18”地震灾后学校恢复线下教学工作方案》,明确了震区学校恢复线下教学的10条底线标准,并报请省教育厅同意后,印发三县执行。

2023年12月29日,省、市组成联合督导组对震区三县受损严重学校建筑物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教学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恢复线下教学秩序准备情况进行了实地督导。海东市计划采取原校复课、分流安置、板房安置等方式,于1月2日全面实现线下复课复学。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