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房屋规划整齐、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路灯、健身器材、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隆冬时节,走进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幅暖阳照耀下的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
描绘乡村新蓝图,打造乡村新景象,探索富民新路径,增添乡村新内涵。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正在高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近年来,海西州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着力从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5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倾力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村容村貌整洁有序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现在环境变好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我在村里合作社上班,下班了在村里转转,环境好,心情也好。” 红柳村村民苏生英高兴地对记者说。
红柳村驻村第一书记桓国平说起村里的变化自豪感满满:“这几年,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大家的收入也稳定,我们村先后获得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无独有偶,乌兰县茶卡镇的巴音村也是这样一个经历了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大踏步追赶,实现了华丽转身的村庄。
巴音村2013年通过城乡一体化搬迁项目,从小水桥整体搬迁到茶卡镇,全村群众通过流转土地、草场,在镇区、旅游景区打工,借助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经营农家乐、牧家乐、餐饮、家庭宾馆等方式增收,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截至目前,巴音村开办家庭宾馆、农家乐35家,现有客房328间,床位756个。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的大力投入,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垃圾和环境整治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建设总体上达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要求。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红柳村、巴音村只是海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缩影,该州依托特色优势资源,以大力发展德令哈市红光村田园综合体、都兰县多村联动路衍经济、乌兰县茶卡村乡村旅游民宿等为统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我们在建设中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示范带动,引领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通过美化环境、增加排水设施等,不断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海西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科工作人员说。
自2014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海西州累计投入资金5.22亿元,对全州82个行政村开展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涉及农户13491户。截至目前,已享受过国家及省级补助政策的村庄有273个,占全州村庄总数的 91.92%。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海西州实际情况的乡村发展模式,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表示。(特约记者 李秀玲 巴图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