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4年1月4日
西宁榜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辉叔叔, 我们都记得您

冬日的湟水河畔,草木早已枯黄,这里是“中国好人”徐辉奋不顾身跳下去救人的地方。“我下去了!”这是徐辉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时隔五个多月,那场悲壮的救人故事仍在西宁大地传颂,走在“中国好人”徐辉曾经奔跑的这段道路上,记者的思绪再次回到了那紧急时刻——徐辉,那奋力一跃,是你刻入骨髓的善良!作为第一时间报道徐辉事迹的西宁晚报记者,内心深处一直对您充满崇敬之情!我们都叫您“徐辉叔叔”!

一个从江苏不远千里来到西宁的党员,用生命在湟水河岸边写下的悲壮故事,饱含着一位优秀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奉献为民的崇高品格;一位在长江之尾成长的英雄,最终在长江之源的青海用生命托举生命,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饱含着他这一生人生价值的体现;一位兢兢业业十多年为青海建设奉献的普通党员,最后的奋身一跃,书写了他伟大的人生。

南通融媒体的同行介绍说,长江之尾很壮观,一眼望去长江和大海一样的辽阔,徐辉的胸怀跟那里一模一样。

一位老人,在生命结束时,西宁、启东两座城市在哭泣,人们将菊花放在他奋身一跃跳下去救人的地方,去怀念这位叫“徐辉”的勇士。西宁人、青海人都知道感恩,走在这段路上,记者似乎能听到人们默默为他流泪抽泣的悲痛之声。

他的家乡亦是如此,道路旁是垂泪的人群,灵柩前是警车护送。他生的平凡,死的悲壮,也很伟大。

和他共事多年生活多年的同事、邻居惋惜他的离开,回忆里是对他无尽的称赞。

忘不了送别那一天。家住启东市汇龙镇五四村72岁的陆善玉老人和徐辉素不相识,听说了他的事迹后,早早就赶了过来,“我们村里今天来了六七十人,都是听说了徐辉的事迹自发赶过来送他一程,希望英雄一路走好!”

忘不了送别那一天。“徐叔是我们通州建总人的榜样。”当天,通州建总集团的三十多名员工自发前往殡仪馆送他们的好同事、好大哥、好朋友徐辉最后一程。据介绍,徐辉多年来扎根自然条件艰苦的青海,深入项目一线,他带领团队冲锋在工程最难处,一点一点攻坚克难,出色地完成了多个施工项目。在最苦的地方、最难的时刻,徐辉用对事业的一腔热忱擦亮了生命的底色。

“‘建筑精品、奉献社会’一直是我们通州建总人永恒不变的追求,作为徐叔的同事、作为新一代的建筑人,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前赴后继、勇于担当,告慰英雄徐辉。”通州建总集团金沙分公司党总支副书记顾恒说。

瞬间的壮举铸就生命永恒,文明的通州再现大爱无疆。“徐辉同志作为通州建总的优秀员工,他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英雄壮举充分展现了当代通州人的优秀品质,是通州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活动中涌现的榜样和标杆。我们将在全区掀起向徐辉同志学习的热潮。”通州区文明办副主任丁莉说。

城东区“道德模范”“西宁好人”“青海好人”、启东市“见义勇为模范”“中国好人”,这是徐辉这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平凡的老人留在身后的荣誉,这些荣誉足以说明他的身上有一束光,有一束能照亮别人的光。他是榜样,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他是英雄,是每一位普通人都应该崇敬的英雄。有人说,徐辉没有走,他成了湟水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树的叶子,秋叶坠地……

徐辉,人们都记得您,在长江之源青海,也在长江之尾南通。

(记者 金华山 通讯员 银措吉)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