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20%,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1月至11月,全市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接待游客243.0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开展“三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1280场,累计参与群众200万余人次……
一组组数据,频繁“出圈”!西宁文旅交出了2023年亮眼“成绩单”。
含金量十足!
中心城市建设展现新作为
一个又一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一个又一个活动成功举办,收获满满,亮点多多!
2023年,我市围绕打造“五个中心城市”重点任务和有效融入产业“四地”发展定位,聚焦“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紧盯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目标,起草印发《西宁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确定建设集散中心、消费中心、产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四大建设目标和20项行动160项具体措施。实施青海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通段)、湟源“唐蕃古道藏乡风情”特色小镇建设等文旅项目148个,文旅投资33.31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94%。
精准发力!
文旅消费再现新活力
最好的付出才能赢得最好的文旅绽放。
2023年,我市文旅抢抓消费复苏新机遇,策划推出以“冬游西宁·惠享夏都”为主题的5大板块14项冬春季文旅惠民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100万元,带动文旅消费420余万元。举办南京西宁文化旅游周、第七届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2023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乡村研学游、西宁乡村旅游嘉年华等文旅活动。评定西宁市文旅消费示范街区3条,湟源丹噶尔古城被评为第三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培育文化旅游经济产业,“剧西宁”城市艺术空间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建成33条美食街区,实现营业收入5.87亿元。全年预计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20%,位居全省第一。
收获满满!
文旅产业步上新台阶
从黄河廊道生态自驾游到近郊生态旅游;从湟中千紫缘到大通边麻沟花海;从民俗文化赏冰之旅到河湟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西宁文旅产业在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市落实奖励资金160万元引导2家文旅企业升规入限,推进文创产品、传统工艺传承、乡村旅游新业态等44家企业创新发展。投资100万元改造田家沟自驾车营地,有效提升自驾游服务功能。做优环西宁200公里旅游圈精品线路,策划走进可可西里寻觅藏羚羊、黄河廊道生态自驾游等精品线路5条。整合乡村旅游、休闲旅游资源,打造近郊生态旅游精品线路4条,民俗文化赏冰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湟中千紫缘、湟中乡趣卡阳、湟源小高陵和大通边麻沟花海4家景区创建获评省级生态旅游景区。打造圣源地毯(升级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5家,西宁河湟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青海可可西里工业旅游景区入选2023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
再创新高!
乡村旅游再添新动力
如何让村庄变景点?西宁拿出了好办法。
我市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资金5907万元,实施乡村旅游试点村项目6个,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项目42项,完成投资2.38亿元,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纳入现代服务业奖补范围,落实市级财政资金113万元,奖励乡村旅游示范单位25个,全面带动乡村文化旅游提质升级,全时全季全域全业态乡村旅游发展逐步形成。以示范引领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年内打造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5家,开办乡村特色民宿14家,申报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策划推出4条乡村研学游精品线路。举办乡村旅游嘉年华,推出花儿会、露营节、草地音乐节等活动20余场,拉动乡村旅游消费,带动农民增收增产。
走在全省前列!
文化服务实现新常态
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投入805万元,为200个村(社区)配备专职文化管理员、93个村(社区)和5区2县文化馆配发文化设施设备,完成打造3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400万建成麒麟书院等2个城市书房。争取资金1275.68万元实施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互联互通、行政村户外终端全覆盖。开展“三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1280场,累计参与群众200万余人次。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投资289.7万元,建成“图文博美”数字平台并成功上线,面向市民提供线上展览、数字展厅体验、在线阅读及线上艺术课程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累计开展线上阅读活动100余场次,舞蹈、朗诵、乐器等全民艺术普及免费培训22期、受益群众6万余人。实行“四馆”旺季延时服务,截至目前,“四馆”入馆人数达72万人次。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实地评估中西宁市图书馆获评一级馆,大通县图书馆获评二级馆,城东区和湟源县图书馆获评三级馆,我市图书馆行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频繁“出圈”!
河湟文化展现新魅力
办好一活动,提升一座城。
去年,我市成功举办“非遗大集”、青海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等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联合文旅部非遗司共同举办“锦绣中华·花儿与少年——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携手南京六朝博物馆成功举办“河湟遗韵·夏都西宁”非遗展,南京老门东街区建成“西宁非遗馆”,进一步扩大西宁河湟特色文化影响力与美誉度。编制完成《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成功创建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 (记者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