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芳旭)天气凉爽、水质清澈、无疫病传播……一直以来,青海以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资源和得力的疫病防范措施,让青海的冷水鱼在全国叫响了品牌。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4处鲑鳟鱼苗种繁育良种场和冷水鱼制种育种中心,鲑鳟鱼产量达到1.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7.7%,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
青海冷水鱼为何受全国青睐?
一直以来,以三文鱼、虹鳟鱼、金鳟鱼为代表的高品质、无污染的青海产冷水鱼畅销省外,被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所认可,宴会上,一道三文鱼刺身成为餐桌上瞩目的焦点。各大超市的海鲜专柜处,来自青海的三文鱼常常会被抢购一空。而记者也在各大电商平台注意到,标注了青海三文鱼的电商平台上满满的全是好评,消费者复购率50%以上。
一条来自青藏高原的冷水鱼,为什么人们对它有着如此的偏爱?
原来,青海拥有水域总面积2050万亩,有鱼水面1970.4万亩,适宜鱼养殖面积达82.3万亩。因纯天然的水环境和洁净度,还有常年低温和无大风浪等气候优势,成为冷水养殖最适宜的水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着黄河的天然优势,循化县瞅准了水产养殖业,已建成冷水鱼养殖场6家,在循化县的查汗都斯乡,一家水产公司青海三文鱼孵化场里,鱼苗孵化培育顺利,网箱里金鳟鱼、虹鳟鱼、三倍体虹鳟鱼长势良好。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发展冷水鱼养殖,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黄河水水质清澈无污染,水质、水温达到三文鱼孵化、养殖极好的条件要求。”公司技术员何木汗麦介绍。
几年来,公司打造的“黄河循鳟”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逐渐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已发展成为一家集三文鱼养殖、生产、加工、育苗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负责人介绍,三文鱼年产已达100余吨,其中虹鳟鱼、金鳟鱼产量分别达20余吨,其余都是三倍体虹鳟鱼。“冷水鱼产业是我省的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没有发展冷水鱼养殖之前,人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黄河水从脚底流过。通过养鱼,我们从黄河水里‘捞’起了钞票,也过上了幸福日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道。
鲑鳟鱼最大的养殖基地在青海
“我省冷水鱼产业已发展成为青海省农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现有网箱养殖场27家,其中12家水产养殖场、13个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龙羊峡三文鱼2016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于2020年、2021年获得ASC国际海鲜认证和BAP国际最佳水产养殖规范认证,养殖公司成为2023年杭州亚运会供应商。2022年鲑鳟鱼产量1.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7.7%,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省农牧厅负责人介绍。
冷水鱼产业已成为我省产业“四地”建设中“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输出产品,现有养殖模式和技术与国际同步,三倍体虹鳟鱼良种供应体系基本完善,良种覆盖率达100%;标准化深水大型网箱面积已占到养殖总面积的85%以上;水产品自动化精深加工以及保鲜冷链物流等先进的技术及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在全国鲑鳟鱼养殖产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多举措延伸养殖产业链
不仅如此,我省冷水鱼养殖也形成了一套先进的科学养殖办法,依托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在高原冷水鱼养殖模式上引进熟化及技术集成示范、养殖水体环境监测与评价、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技术研发、引进、熟化和集成方式,目前,已建或在建陆基基地16处,可形成3万立方米循环水养殖水体和800吨幼鱼养殖规模。
省农牧厅渔业局相关人员介绍,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与全球渔业饲料领军企业拜欧玛签署战略合作交流协议,引进深水网箱养殖智能化控制监测系统、自动投喂驳船和水环境监测设备、全自动冷水鱼加工流水线。同时,加强陆基养殖与光伏产业、种植业和休闲渔业的融合建设,深入打造绿色、生态、循环为一体的龙羊峡冷水鱼产业园区,不断拓展养殖业功能和延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和“蓝色粮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