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7 2024年1月22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外培训机构跑路,钱都去哪了?

近段时间,多家知名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疑似爆雷,员工工资停发,家长退款无门引发广泛关注。

2023年3月13日,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针对校外培训的提示,提醒注意缴费安全,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非学科类培训市场上,不少家长采用信用卡或电子支付的形式转账,有的甚至从未听说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而相关培训机构在收费时也并不会专门提及该监管平台,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潜在的风险。

机构跑路无法上课

剩余课程费没着落

2023年12月26日,早教机构美吉姆北京多家分店被曝关店停业,涉及常营华联中心店、昌平悦荟、清河万象汇、望京等店。不少家长反映,先前曾为孩子报了长期课程,预付费用多在上万元,店面关停之后,孩子无法正常上课,剩余的课程费也尚无着落。

小斐(化名)于2019年12月进入北京某地区的美吉姆担任课程老师,因机构跑路、拖欠工资、不交社保,2023年11月从美吉姆离职。“2022年6月至8月的工资是正常的,但是没有交社保。从2023年2月开始欠薪,到了9月钱已经彻底拿不出来了。”小斐说。

面对培训机构的跑路,不少受访家长表示“很受伤”,有的是突然接到了被转校区的通知,有的甚至都没有接到此类通知,直到去上课时吃了“闭门羹”。小斐告诉记者,的确很多家长没有接到通知,甚至不知道要去找谁询问情况。

不过,接到转校区通知的家长,心情可能更是一波三折。“去年9月因为机构运营问题,接到通知说要转到姚家园校区进行上课。但是去年12月初的时候,姚家园校区也关停了。”北京市民吴希(化名)告诉记者,她选择了最小数量的课时包,70多节课程的费用大概在1.7万元,“到现在课时包才用了差不多一半,还剩八九千元”。

吴希说,还有家长交费1.8万元,事发前孩子仅上了3节课;有家长和孩子在年底参加了门店的圣诞活动,当时老师还预约了27号的课程;还有家长刚刚从其他分店转过来,课还没上,就得知了停店的消息。

有尚在正常经营的美吉姆门店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频繁收到咨询电话,“大多是怕机构也跑路,搞得我们很头疼”,还有就是大量咨询转课的。如果想要将关闭门店的课程转过来,需要相关门店负责人出面,与他们进行协调处理。

该工作人员坦言,转课的前提是“把剩余课时费转给我们”,但是目前不少关闭门店的情况是,连员工的社保都无法缴纳,“如果是这样,估计很难实现转课”。

有律师表示,美吉姆与消费者之间形成合法有效的教育培训合同关系,对于其闭店的行为,消费者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美吉姆退还相应款项。根据相关法规,美吉姆总部应当监督加盟商的服务质量。若美吉姆总部未尽到相关监督义务,应当在过错范围内承担一定的责任。

机构跑路、钱款难寻的事例比比皆是。

在社交平台上,诸如“下午还在上课,晚上就跑路”“缴费上万元,半个月后机构跑路”“完全找不到人”等投诉随处可见。

不仅是美吉姆,线下早教培训机构金宝贝、线上早教培训平台小步在家等,也均出现突然闭店、退费困难等问题。

根据家长们反映,针对剩余的课程,一些闭店的校外培训机构表示会委托第三方客服平台进行转课,但对于家长的退费需求,大多表示“只能转课”,或直接明确表示“解决不了”,建议家长走法律途径。

收费多是电子支付

资金安全无法保障

那么,钱去哪了?

据小斐了解,家长缴费一般都是通过公司财务专门申请的公司专用二维码进行扫码转账,也有在涉及金额比较少的情况下,部分家长直接转给销售人员,然后再由销售人员转给公司。此外,根据小斐所在校区的销售主管的表述,正常情况下家长会交钱到公司账户,用来维持本校区的房租、物业、水电等费用,还有一些员工的工资。

海淀区教育环境综合治理中心主任宋瑞勇称,校外培训机构所收的钱应当存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缴费要做到全程监管。同时,缴费的标准也需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2023年7月24日,“双减”实施两周年之际,“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正式上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推出“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目的,除了便于家长选择具有合法资质“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外,也有利于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管理,确保交费安全、退费方便、投诉举报渠道畅通。该平台入驻机构的培训预收费已纳入监管,可保障家长资金安全,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风险隐患。

对于“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小斐和其曾所在校区销售主管均表示从未听说过。

国家规定的校外培训缴费平台使用情况如何?是否有效减少“退费难”和“卷钱跑路”等风险?近日,记者在海淀区、西城区随机挑选20家非学科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其中涉及少儿舞蹈、绘画、演讲等多个科目。

当被问到课程费用的支付方式时,多家机构联系人均表示,支持信用卡或电子支付,线下门店也有支付二维码,直接付款即可;账户是公司的对公账户或是由公司申请的专用二维码。

其中,有两家口才培训机构的顾问提到了“监管账户”,称“我们使用的是银行监管账户,上一次课程银行会打一次的钱,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家长的权益”,同时表示“支持课程退费,会根据课时进展进行退费”。

在记者调查的20家机构中,有10家机构明确表示,后期不支持课程退费。也有机构称会按照比例进行退费,剩下一半的课程会按照1/3的课程费进行退费。

记者采访了30位来自北京的家长后了解到,家长在缴费时多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的方式电子支付,至于国家规定的校外培训缴费平台“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他们几乎都表示“没听说过”、机构工作人员“也未曾对此有过介绍”,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钱到底转哪了”。

监管账户有待完善

法律依据尚不明确

教育部等部门2022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中要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培训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培训机构收费应全部进入本机构收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本机构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收费账户应向社会公开。

记者注意到,在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针对校外培训的提示中还专门提到,要注意缴费安全,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已经收纳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培训机构,进入白名单的机构也和相关的银行签订了协议,“但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校外培训机构的参与度”。

“目前整个校外培训监管的法律依据其实不太明确,甚至是存在争议的。”蔡海龙表示,因为上位法的依据并不充分,各个地方基层在具体执法的时候很难找到充分的法律依据,因此也面临着执法机制不健全、执法力量得不到保障、执法流程不通畅的问题,在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同时,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银行对于监管账户管理的法律规范实施细则不明晰,也是监管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对于资金监管账户的监管是由银行来负责,但银行根据何种规则对资金进行监管,培训机构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提取资金等问题,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明确。”蔡海龙称,在资金监管和资金提取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培训机构可能会钻漏洞,在缺乏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将监管资金提取使用。 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