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4年1月23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海生态高地一山一水皆画卷

本报记者 樊娅楠

“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大地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最精彩的篇章——

去年,西宁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濒危野生保护动物马麝日间活动的影像。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百余只白唇鹿在河岸上肆意奔跑,横渡黄河的壮观景象震撼人心。

冰冻的青海湖面上,数百只大天鹅在此越冬,时而停留玩耍,时而展翅飞翔。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湿地面积排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青海湖裸鲤从保护初期的2600吨恢复到11.4万吨,藏羚羊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一帧帧镜头、一幅幅画面从眼前拂过,绿水青山成色更足,成为青海的优势与骄傲。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青海始终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廓清思想认识,以更大决心筑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固生态安全屏障。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共同在生态文明秀美画卷上展现着青海力量、青海担当、青海作为,万物和谐共生正在从愿景走向现实。

打造高地 生态报国

2023年10月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是青海生态报国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指明方向路径、擘画奋进蓝图。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指示,青海部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朝着生态报国的重要目标迈进!

去年,在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上,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10个典型案例,格外引人注目。

去茶卡盐湖,看“中国的天空之镜”如何将天地倒置;去贵德,看“天下黄河贵德清”,邂逅清清黄河和绚烂丹霞;去海南州,看蔓延到天际线的光伏板如何源源不断地输送最清洁的新能源;去“鱼鸟天堂藏城刚察”,看鱼鸟共生的和谐场景,聆听人、鱼、鸟共生的和谐之音;去独一无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生态体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从湟水河畔到三江源头,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深处,天蓝地绿水清已是各地的生态标识,一幕幕涵盖生态、生产、生活维度空间,辐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各领域的生态文明秀美画卷,令人目不暇接,青海高原儿女无处不感受到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大美青海的靓丽颜值,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国家公园 走在前列

“快看,斑头雁!”随着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生态管护员白玛西然一记扬鞭,鄂陵湖面上的斑头雁不时跃起,同行的巡护员们勒马,面前清澈如鉴的湖面上倒映出湛蓝的天幕和斑头雁的影子。

“我们从很早就开始自发地骑马巡护附近的草原和河湖,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启动建设后,我们正式成为‘生态管护员’,每天骑马进行巡河工作。看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时,感觉我们的付出都值了。”白玛西然说。

朝阳中灵巧游弋,晚霞中万鸟归巢。隆冬时节,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县域浩门河流域,成群的赤麻鸭悠闲嬉戏,构成了独属高原冬日的生态画卷。

建设好国家公园示范省,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好样板,协同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全面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申报工作,高标准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

破解“九龙治水”、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实现生态管护“一户一岗”,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面积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重要生态区位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

“我们整合优化园区内原有的15个保护地,湖泊湿地、江河源流、冰川雪山等生态系统保护更趋完整。”青海省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负责人介绍道。

全面梳理现行与自然保护地有关的标准规范,充分吸纳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体系建设成果,编制完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构方案等18项制度办法,发布自然保护地建设规范等4项技术标准,形成规范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

近年来,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系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前列,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改善,祁连山青海境内生态治理效果显著,“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绿水青山 可感可及

从西宁出发,列车沿着青藏铁路驶出,很多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青海生态之美,无论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还是冰雪融水汇聚的长江源头沱沱河,都让他们舍不得休息片刻。

“以前,冬季的青海总感觉很荒凉,但近些年,环境变好了,动物尤其是鸟类变多了,现在的冬日高原也生机盎然。”西宁市民安东杰是骑行爱好者,在西宁宁湖湿地公园的步道上,他对着可爱的鸟群拍摄起来。

“这个标志是有害垃圾分类,药品、废旧灯管都属于有害垃圾”“大家知道吗?厨余垃圾经过加工可以变成有机肥”……小区里,通过一场场生动有趣的宣传讲解,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植于脑于心。

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合唱,正在激荡回响!放眼青海大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让更多人为生态环境保护身体力行、改革创新、尽心尽力。

奋楫笃行再启航,牢记“国之大者”,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青海实践,绿水青山定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记者手记

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越走近青海,越能感受体会到“生态”二字之重。

与大山为伴日日巡护,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直面问题真改实改,透过“青海生态之窗”看藏羚羊迁徙的壮观景象,我们感动于每一位青海生态人的坚守与付出,惊叹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之强、力度之大。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精准把脉青海的省情定位和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青海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我们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指明了新路径。

牢记“国之大者”,锚定“生态立省”,在无中创有、有中争优,成就了今天以生态为大的青海。一张张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图,正在助力青海实现“生态报国”这一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