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4年1月23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海:产业“四地”灿若繁花

本报记者 张弘靓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为青海擘画了发展蓝图。

青海省委省政府深挖资源禀赋,完善制度设计,与国家四部委建立联合推进机制,加快建设产业“四地”全面起势,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科学定位、政治嘱托、发展厚望、奋进激励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青海加快建设产业“四地”上灿若繁花的一年——

这一年,目前已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钾肥、碳酸锂产业稳步发展;

这一年,绿电千里“一线牵”,将来自青海等地的光伏绿电输送至各个亚运场馆,点燃流光溢彩的亚运夜晚;

这一年,全省接待游客447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同比增长196.3%;

这一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115个,100多种青海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

向“新”发力绽放“锂”想

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服务的是全国发展大局,带动的是青海高质量发展。

全世界70%的锂资源都藏在盐湖中。而青海省保有1468.7万吨碳酸锂当量,占中国的43%,盐湖资源保有量占中国的77%……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严雄仲看来,光有盐湖资源可不够,还得能从盐湖中提取出锂来。

通过艰苦的努力攻坚,科研人员突破了从“超高镁锂比、低锂含量”卤水提锂的世界难题,从新鲜卤水到碳酸锂产品,全流程只需要10个小时,而且直接加工成本远低于矿石提锂。青海盐湖已真正成为全球盐湖提锂技术的领跑者。

与此同时,青海盐湖锂产业形成了从盐湖提锂到正负极材料、锂电用铜铝箔等配套材料生产,到储能及动力电池生产,再到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锂电全产业链。许多国内电池巨头也都把青海作为重要电池生产制造基地,战略布局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的节奏明显加快:盐湖股份75万吨钾肥、赣锋锂业1000吨金属锂等项目有序推进,中信昆仑锂业2万吨碳酸锂、泰丰先行16万吨高能密度锂电材料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

借“风光”竞逐发展新赛道

数据显示:青海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黄河上游是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光伏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5亿千瓦,直接辐射量位居全国第二;风能技术可开发量7555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低风速风电开发潜力巨大……

青海扎实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消费体系建设、储能多元打造。抓住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依托资源禀赋,聚焦“双碳”目标,青海持续扩大基地规模、补齐电网短板、突破调储瓶颈、加快电能替代、提升消纳能力,清洁能源迈入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新阶段,产业正借“风光”竞逐发展“新”赛道。

青海绿电抵达区域已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四川、安徽等14个省区,连续6次刷新并保持全球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用着青海绿电,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超过31%的绿电来自青海……

今天,青海还在积极规划建设新的能源大通道,青海之光将继续点亮更多华夏之灯。

一生中必去的“诗和远方”

近期,哈尔滨冰雪游火遍全国,远在西北的大美青海,一场冬季那达慕冰雪盛会将黄南州河南县蒙旗的民族文化和草原风情呈现给广大游客,“点燃”高原冰雪旅游的新热度。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体系,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青海,已成为每个人一生中必去的“诗和远方”。

回眸2023年,青海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优异答卷——

全省接待游客447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同比增长196.3%,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88%和77%;

东西南北四条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精品环线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布局建设,青海湖示范区创建成效初显;生态旅游补偿、特许经营准入机制创新建立,自然生态、民族风情、观光探险等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更多优质“青货”走出高原

2023年6月,海东市互助县冷凉蔬菜直供港澳,互助成为青海省首家通过备案和认证的“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全县17家蔬菜种植经营主体获得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IC卡认证,标志着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1月16日,香港环球皇室贡品国际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再次专程到西宁参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暨区域公用品牌进港产品对接会,只为将更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带到香港和国外……

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已有越来越多优质“青货”走出高原……目前,青海已建成全国重要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重要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重要的冷水鱼生产基地、重要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2023年,全省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4900万亩,总面积突破1.5亿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115个。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牦牛肉、藏羊肉、乳制品等8大类100多种青海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2022年至今累计向省外输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农畜产品111万吨,总价值达225亿元。

记者手记

过去一年中,记者从所采访的工业园区、企业,果蔬大棚、田间地头,景区、公园以及各大展会、论坛中看到、感受到的是,越是坚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光景越是无限。一批批食品、建筑、工厂、园区等因“绿色”被重新定义,盐湖产业、光伏产业、锂电产业、旅游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也因提升“含绿量”带来了更高的“含金量”。

产业“四地”建设,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锚”。牢记总书记嘱托,瞄准产业“四地”建设,青海持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如今,产业“四地”的“绿色版图”正在追“新”逐“绿”中越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