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琼
翻开西宁城市建设篇章,城市变化发展映入眼帘,穿行在西宁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一处处片区拔节生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气贯长虹,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街头巷尾干净整洁。从烟火气到文化味,从古城墙到现代步行街,从惬意舒适到紧张忙碌……起承转合间完成了整个城市的蜕变。
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宜居的中心城市,必须扛牢服务保障和集聚人口的首位责任。
近年来,西宁找准定位,扛牢社会责任,紧紧围绕打造青藏高原上最宜居的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蓝天绿水绘就幸福底色
一座城市只有宜居才能留住人、吸引人!
“西宁蓝”是经常活跃在朋友圈的一个词,也是西宁独有的名片。在外地游客眼中西宁的天格外蓝、云格外白,美得有点不真实,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独特的西宁蓝,凝结着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思路贯穿于工作始终,在2023年的污染治理工作中,全市把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主动作为,积极治理,以高标准、严要求,持续抓好各项攻坚工作落实,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监测总有效监测天数365天、优良天数为346天,优良率为94.8%,PM2.5、PM10年累计浓度分别为30、53µg/立方米,圆满完成了年度既定目标和工作任务。
在这里,不仅“西宁蓝”成为了热词,“西宁绿”也有了新的注解。
让一个个别致的园林小景点缀于大街小巷和高楼大厦间,让居民们实现“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南山公园、园林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湟水森林公园、北山美丽园等一座座公园游园如同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城市中间,不必远行,家门口就有“诗和远方”。
据了解,过去一年,我市牢牢把握生态保护这个关键点,推进生态建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实施南北山四期等项目,完成国土绿化28.75万亩;创建完成1个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乡村建设;围绕“精管细养·推新固绿”行动,对城区内道路绿地、街头绿地、广场等62处相关节点进行绿化品质提升,累计种植花卉557万墩。
收获优良天数34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前列……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据了解,2023年全市累计投入生态环保领域各类资金28.98亿元,有力保障了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国土绿化等重点项目支出,为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贡献了财政力量。
细微处入手让城市更宜居
何为宜居?
关于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舒服。
近年来,我市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从点滴细微处入手,突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城市建设从“面子”到“里子”焕然一新,为老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2023年5月,西宁市胜利路与同仁路十字路口地下人行通道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行人通行;
2023年12月31日,祁家城立交两条匝道桥的顺利通车试运行;
2024年1月15日,备受关注的羚羊路下穿通道建成通行……
交通路网是城市的血管。近年来,我市推进市政道路设施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毛细血管,畅通大动脉,优化交通路网体系,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带动城区旧貌换新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城市面貌的改变,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空间品质,群众的幸福感受更加浓郁。
除此之外,我市其他民生工程也在逐项实施,建设宁大路新世纪花园等4处人行过街设施和10部无障碍电梯,实施建国大街、南北大街、昆仑路积水点整治等项目,根治城市建设“围而不建、围而慢建”等多个民生热点问题,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事、家门口的事;同时,我市收集全市8084.29公里市政管线数据,搭建完成市政管网“一张图”信息系统,形成西宁市城市地下管线从“探测、会诊、治病”到“智能监管”的新型智慧管理模式。
如今的西宁,城内有湿地,城外有森林,城内是“会客厅”,城外是“游乐园”,一条条道路建成织就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一个个繁花似锦、绿意盎然的街头花园随处可见,这一切都见证着西宁打造最宜居的中心城市的决心与信心。
以人为本打造宜居之城
“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建设宜居城市首先要“以人为本”,群众最关注什么,什么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目标。
那么人们最关注什么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老一小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关注“一老一小”问题,用心用情用力织密民生保障网,解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头之忧,这一点确实是让人称道。
热气腾腾的厨房、宽敞明亮的餐厅、舒适的老年人座椅……走进西宁市任何一家爱老幸福食堂,都能感受到暖暖的心意,专业营养师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制定营养均衡的套餐食谱,一周菜谱不重样,还配有流食、无糖餐等个性化膳食。
西宁的爱老幸福食堂的饭暖胃又暖心。西宁百分之八十的财力是用于民生的。
据了解,2023年,我市先后投入资金6471万元,实施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公办养老机构能力提升等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4090张,新增护理床位363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的95%;建设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4个、全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率达92%,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便利的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和上门服务;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8个,养老助餐设施148个,主城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形成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农村老年之家439个,形成具有西宁特色的“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总有一个问题萦绕着记者,何为“宜居”?是城市“骨架”逐步延展?还是市政功能在持续完善?是生态环境在不断优化?还是民生福祉在不断攀升?
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个问题答案开始呼之欲出,原来打造宜居城市只是一个方向,而宜居并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终点,建设绿色、生态、和谐、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才是每个西宁人的最终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