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师晓琼
从西宁市区出发,一路向北,行驶65公里,有一方美丽的净土……
这里拥有世间少有的保留完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保留着丰富多样的高寒森林生态系统;这里有628种野生植物,是“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生长着虫草、红景天、雪莲花、龙胆等宝贵的药用植物;这里还是“高原精灵的乐土”,这里的牧民常年与岩羊、雪豹相伴。
作为我市唯一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蓝天与绿草相接,连绵起伏的群山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西宁人的“西宁水塔”,被一群人守护着。
北川河畔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向远处延伸,河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湟水大地,北川河源头再现“生态乐园”的美景,野生动物从踪迹难觅到频繁现身,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明显恢复和增长……
“定居”保护区的动物越来越多
2021年,雪豹再次现身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值得欣喜的是,这次是三只雪豹同框现身,一只雌性雪豹带着两只幼崽嬉戏打闹;
2022年,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整理回收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惊喜地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的活动影像;
2023年,保护区首次在日间拍摄到国家一级濒危野生保护动物马麝。
……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麓,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森林覆盖率达65.4%,98%的森林为天然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这里被誉为西宁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
为进一步摸清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活动规律、分布范围及栖息地状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管理局—管护中心—管护点三级管理体系,从人力巡护发展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集手机App智慧巡护系统、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监测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天地空”一体化巡护系统,建成了“保护区地理信息和大数据平台”。十年来,巡护里程达12万余公里,可绕地球3圈,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饮用水水源生态功能得到保障,固碳增汇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取得新成效。
好的环境,吸引更多野生动植物“定居”。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从过去的612种增加至628种,野生动物由过去的178种增加至223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白臀鹿、马麝、荒漠猫等12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狼、赤狐、蓝马鸡等3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水母雪兔子、桃儿七等7种,有祁连獐牙菜、黑柴胡等药用植物297种。
多举措守护“生灵”安全
2023年11月9日,大通公安创建的青海省首个生态警务室正式对外亮相。
生态警务室实行大通县公安局、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县林草局、省牦牛繁育推广中心四个部门常态化入驻的“24小时联勤作战”运行模式,形成治安防范、生态保护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深入推进“昆仑”“清风”等专项行动,通过徒步、骑马、无人机等方式多维度进行保护区巡护宣传,始终剑指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从“猎、养、售、运、食”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全链条打击。
近年来,保护区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高标准、严要求,积极联合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等部门,开展“绿盾”“清风”“清夹清套”等专项行动和保护区在建工程的监督检查工作,严厉打击乱建乱挖、乱捕滥猎等违法行为和各类破坏自然资源行为,形成多部门联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筑牢保护区资源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坚持“社区共管,资源共享”理念,与周边社区、乡镇建立共管模式,签订共管协议,联合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生态警务室,为森林资源安全保驾护航。通过实施“河岸植被恢复”“河流湿地岸线维护”“湿地检测站”等项目,形成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的局面。此外,聘用辖区内生态管护员,发放生态管护资金,让农牧民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让保护与社区发展相互促进,共建共享、协同推进,实现生态得保护、牧民得实惠的双赢。
自然宣教从娃娃抓起
“世界上,有很多猫科动物生活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高原上的猫科动物。”在青林乡中心学校,杨出云老师正在和孩子们开展研学活动……
“雪豹”“荒漠猫”“兔狲”……孩子们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高原猫科动物告诉大家,教室里传出阵阵欢笑声。
“我很喜欢研学活动,不仅有意思,还能学到很多知识。”青林乡中心学校的学生说道。
青少年既是生态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和感受者,也是弘扬生态保护文化、传播生态保护理念的重要宣传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将决定他们未来对生态保护工作的应对态度和参与程度。
近年来,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探索自然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自然教育服务能力,有效推进自然教育体系化建设,2022年10月,保护区被认定为第一批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11月在大通县青林乡中心学校挂牌成立了自然教育学校,将自然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自然教育是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教育行为,好的生态意识,离不开良性的自然教育。保护生态,呵护赖以生存的山山水水、林木草地,需要行动上有力、观念上更新,加强自然教育,让人们了解生态知识、知悉生态义务、提升生态自觉,有助于强化生态保护践行能力。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全面成长的主阵地,下一步,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体系化建设,通过科普、解说、多层次体验、课程、师资、活动、设施、媒介多要素构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图片由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