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原冷凉蔬菜更火热
【报告摘登】更实举措加快转型提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有机原料生产基地、高原冷凉蔬菜基地,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3000万亩以上,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0个,不断擦亮优质“青”货招牌。
三个月前,66吨西宁马铃薯首次组织化、规模化发往香港。
乐都大蒜、乐都长辣椒、循化线辣椒、大通鸡腿葱以及青海的食用菌、蒜薹等一批高原冷凉蔬菜正走出高原,凭借水分充足、口感好、蛋白质含量高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省内外消费者餐桌上的首选菜品和群众增收致富的“热”产业。
青薯9号位居全国马铃薯推广面积榜首,油菜良种推广占北方春油菜主产区总面积85%以上,建成一批供港澳蔬菜基地,全年输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168.2亿元……一个个关于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好消息从省两会传来!
2024年,如何以产业“四地”为牵引,更好丰盈高原冷凉“菜篮子”,擦亮优质“青”货招牌?记者连线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给出解答。
高原冷凉蔬菜远销国内外
海拔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对于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海而言,良好生态环境赋予了其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底气,独特资源禀赋为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厚基础。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多点发力,去年,我省各地把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政策培育和项目扶持为依托,强化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进一步加大“青”菜出省、出港澳、出国门力度,我省强化协作联动,加强供港澳及出口蔬菜基地认证和挂牌管理,组织开展现场推介宣传活动,与西宁海关建立高原冷凉绿色有机蔬菜产地战略合作机制,有效推进高原冷凉蔬菜输出。
“目前,西宁市内已建成‘农超对接’等公益性零售网点636个、‘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4258家、行政社区平均建有量3.9家,‘河湟田源’区域公用品牌实体店5家。建成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等多个西宁蔬菜销售APP平台,蔬菜产品销往广州、山东、四川、香港等地,为高原冷凉蔬菜产品的及时销售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外销通道。”西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丰盈菜篮子擦亮“青”货招牌
“既要稳固高原本土传统冷凉蔬菜品种,不断培育优化改良,稳定省内市场供应,丰富省内居民‘菜篮子’,还要积极探索,做好市场调研,引进适宜本土种植、内地居民喜爱的蔬菜新品种。”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更实举措加快转型提质,建设高原冷凉蔬菜基地,不断擦亮优质“青”货招牌,一张蓝图缓缓铺展——
露地蔬菜重点发展甘蓝、西葫芦、西芹、娃娃菜、青笋、胡萝卜、大葱、大蒜等外向型蔬菜;设施蔬菜重点发展茄子、辣椒、番茄、黄瓜、食用菌及叶菜类,提高地产菜比重。
河湟流域主推茄果类、叶菜类、根茎类、瓜类、豆类、香辛类等蔬菜品种,其他地区主推叶菜类、根茎类等品种。
“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基本形成‘链条完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主体集聚、合作共享’的蔬菜产业链。到2026年,我市冷凉蔬菜区域布局将更加合理,品质结构更加优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持续改善,供给体系适配性明显增强,产业价值链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效益偏低的状况显著改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西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樊娅楠)
今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住房 2.75万套
【报告摘登】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住房2.75万套。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如何让老旧小区改造真正改到群众“心坎”上?我省有哪些具体措施呢?记者连线住建部门。
“要让群众打心眼里认可,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顾‘面子’,也要顾‘里子’,要聚焦老旧小区存在的核心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谈起老旧小区改造问题,西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补齐民生短板的具体实践,根据“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原则,每年改造一批,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收获幸福,充分体现了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担当精神。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省已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2.66万套,城镇棚户区改造1.14万套,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0.68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98万户,城镇老旧住宅加装电梯300部。
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群众诉求也更多样、复杂,改造前必须倾听不同的声音,我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比如加装电梯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千方百计打消群众顾虑;增设公共空间时,想方设法满足更多居民实际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确定改造目标,分类合理制订改造方案。只有如此,才能把好事办好,让“有地方停车了”“管道不再跑冒滴漏了”“孩子可以在小区内部安心玩耍了”等好事实事可感可触,不断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多年来,我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破解城镇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规范公租房管理和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省各地也因地制宜,打造了有特色、有亮点、有变化,群众满意的改造试点项目。
“经过多年实施改造项目,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集中连片棚户区基本得到改造;城镇老旧居住环境得到美化,基础配套设施得到完善,住宅品质和价值得到提升;保障性租赁住房稳步推进,满足了园区重点企业阶段性用工住房保障需求。通过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缓解了城镇住房矛盾,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城市面貌。同时,也拉动相关产业有效投资,带动了消费增长,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我省将继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抢抓国家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房地产转型发展政策新机遇,着力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好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房关系,以督查激励为引领,因地制宜做好保障性住房工作,稳慎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启动城镇危旧房改造,管好用好公租房,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全面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住房保障兜底功能,全力推动全省城镇住房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张国静)
让零工等活不再 “站马路”
【报告摘登】要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
零工市场,一头连着用人单位,一头连着零工群体,发挥着就业“稳定器”“蓄水池”的重要作用。那么,目前我市零工求职就业状况如何?如何进一步促进零工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为此,记者连线了市就业服务局、城中区就业服务局、城西区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进行解答。
“零工驿站”让灵活就业有保障
2023年6月2日,我市首个“零工驿站”在城中区成立,以“临时用工找驿站,灵活就业进驿站”的模式,填补了零工就业服务的空白。
据城中区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介绍,驿站不仅配置“双屏六区十岗”功能,还配备了专职人社服务专员,为辖区内灵活就业者和用工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推介、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共服务,有效缓解了零工人员求职就业的难题。
同时,零工驿站还“线上线下”双向发力,真正实现了“就业服务24小时不打烊”。截至目前,线上,“零工驿站”网站已注册企业131家,注册求职者1250人,匹配灵活用工订单1.25万单,日均工资245元。通过零工驿站智慧就业自助求职机发布岗位信息14期、10166个岗位需求,并定期开展“直播带岗+推岗”活动,让求职者在屏幕前找工作。线下,通过走访广泛收集各类零工需求,依托LED电子屏滚动播放岗位信息,让灵活就业人员在家门口就能了解用工信息。
“零工之家”让务工人员有归属
以往,许多零散务工人员经常自发聚集在马路旁边“抢活儿”,这种传统的打零工方式看似没有门槛,实际上务工人员面临着信息匹配度低、权益保障难等诸多问题。
2023年10月27日,“爱心驿站—城西区零工之家”正式揭牌运行,让零散务工人员实现了“马路边蹲活”到“驿站找活”的转变。“零工之家”不仅持续完善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对接、劳动技能培训等服务功能,还通过补充茶水、小药箱等便民物品,为零工人员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贴心服务。
据城西区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自“零工之家”运行以来,登记零工人员信息95人次,推送岗位信息1000余个,现场达成招工合作1400余人次,并开展了线下招聘活动、法律咨询服务及劳动维权服务。
零工市场让就业服务有温度
建设完善零工市场,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质量,就是托举起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未来,我市就业部门将多向发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链条服务,强化灵活就业支持,提升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水平,落实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多元化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双方互相选择建立纽带,促进各类求职者实现灵活就业,建立起一个健康良好的零工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建立零工市场线上服务平台,鼓励更多公共服务事项进驻“零工驿站”,努力打造数字化“零工驿站”,为更多灵活就业者和用工群体做好服务,确保零工“进得来、留得下,有活干、能挣钱”。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完善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基础设施建设,让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更灵活、更舒心、更安心。”市就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习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