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4年1月31日
聚焦全市两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宁:“每月一题”工作法解基层难题

“党委政府加大对社区干部的待遇保障,全面落实‘五险一金’,为我们消除了后顾之忧,这下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再也不用愁了,待遇增加了,我们的归属感更强了,心里更有底气了,干工作的热情更足了。”谈起自身待遇的变化,城东区博雅路南社区副书记、副主任马瑞芳不禁喜上眉梢。

变化来得并非偶然。

变化来自于西宁市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来自于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生动实践。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一系列困扰当前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西宁市“每月一题”机制得以破解。

“每月一题”机制是什么?缘何而来?将导向何方?它,又是如何统筹力量,真解决困扰基层的难题呢?

每月一题,缘何而来—

专啃基层难点“硬骨头”

攻克“难啃的骨头”,绝不能仅靠某一家,而要各部门统筹联动,大家团结起来达成共识来解决。

2023年9月以来,西宁市的党员领导干部发现,市委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特殊的常委会,会议采取“每月一题”的方式,专题研究制约基层基础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每月一题”是西宁市委从高位推动夯实基层基础的有效尝试,西宁市委紧扣“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工作要求,用好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法,坚持“书记抓、抓书记”,聚焦“真解决困扰基层的难题”这一关键,高位推动夯实基层基础各项工作落实,全力解决当前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显著提升基层组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一件解决、影响和制约基层基础的问题一项一项销号,切实做到发现、研究、督促、解决问题,构建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各牵头单位统筹推进,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按职责分工配合,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跟进督查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责任机制。

“我个人缴纳1234元,区里为我缴纳2341元。感谢组织关心,真正让我们有奔头、有盼头、有干头、有劲头。”2023年12月1日,西宁市城东区团结社区书记、主任马燕边说边展示手机上“五险一金”到账的短信。

马燕的欣喜正是来自于西宁市开始实施“每月一题”时最先着手解决的问题。

在市委召开的第一次“每月一题”常委会上,《强化基础保障》被第一个纳入了议题,会议印发《关于推行社区分类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社区分类管理及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差异化分配。

“我们已补发2022年度社区工作者取暖补助(55.93万元)并足额保障2023年度取暖补助(121.29万元)。同时,已从11月起按照企业职工的标准及方式为全区315名社区工作者落实‘五险一金’。”城东区民政局副局长刘璇告诉记者,“此外,将社区干部与全区干部统一纳入疗养范围,已组织12名社区工作者参加市、区两级疗休养,组织社区干部进行了一轮全覆盖体检,社区干部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从去年9月开始,市委常委会已经采取“每月一题”的方式,聚焦“解决真问题”,坚持“精准精细不搞大呼隆”,截至目前,先后就《强化基础保障》《优化服务平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展开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西宁市已全覆盖缴纳社区干部“五险一金”,全面落实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和冬季取暖补助,全市1680名社区基层干部全部完成体检任务,体检率达100%。

每月一题,导向何方—

基层处理群众诉求更顺畅

“每月一题”推动真解决基层难题,高兴的不仅是基层干部,受益的更是群众,他们发现基层破解难题的底气和信心增强了,以前不好办的事情变得好办了,以前很久才能解决的问题办起来更顺畅了。

东府嘉和小区始建于2012年,因开发建设单位未能完成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导致小区3242户业主不动产证无法办理,严重影响了住户求学、房屋买卖等实际需求。

过去,面对盘根错节的矛盾、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基层干部只能干着急。在“每月一题”的牵引下,西宁市委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市级领导包案推动,常态化下访接访,及时调度解决瓶颈问题,以上率下、示范带动。

西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协调,通过向开发建设单位发函、深入现场下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加快办理进度,同时,多次与省住建部门沟通加快该项目房屋竣工备案手续办理,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协调加快办理该项目“期转现”手续(预售期楼盘转为登记现楼盘),协调测绘部门先行出具该项目测绘成果与搭建楼盘,以完善项目首次登记前的相关建设手续。目前东府嘉禾小区已完善相关竣工验收手续,不动产登记部门已办结该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该小区3242户业主已陆续申请办理不动产权证,650户业主已经拿到了不动产权证。

历史遗留项目更是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中,2023年5月,西宁市成立了市级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开展化解工作。9月份,房产证办证难被纳入西宁市委市政府“每月一题”重点督办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市级领导包案推动,常态化下访接访,及时调度解决瓶颈问题,以上率下、示范带动。

同时,及时研究制定《西宁市关于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方案》《西宁市关于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措施》,从七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措施,同时,配套制定出台《关于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补充通知》等多项文件,进一步夯实政策依据,第一时间启动了 “证缴分离”办证工作,按照“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在政策的支持下,一类问题有了一套解决方案,减轻了基层的办事压力。截至目前,西宁市46个小区40489户的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采访中,多名基层干部表示,“每月一题”让基层工作者处理群众诉求更顺畅,问题也不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能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群众的获得感,大家成就感倍增。”

每月一题,效果如何—

解“题”的渠道不断拓宽

“每月一题”归根结底是为了多路径、更高效地夯实基层基础、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大事,不好办,那就创新工作机制,疏通一个个堵点难点。

翻开夯实基层基础“每月一题”工作计划安排表,可以清楚看到,西宁市重点围绕强化基础保障、优化服务平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推进基层减负、完善权责清单、优化基层治理、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质效、提升服务质效、强化统筹能力、破除乡村发展瓶颈等10个主题,以“每月一题”形式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推进,每月专题研究1项至2项制约基层基础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一件解决,影响和制约基层基础的问题一项一项销号,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2023年10月19日,赵先生来电反映湟中区多巴镇多巴一村新村巷38号的家中因附近管道受损,无法正常取暖。接到群众诉求后,湟中区政府马上组织人员赴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并对接华润燃气公司安排施工队人员尽快抢修,当天修复了受损管道,实现了正常供气……

“为群众解难题,单靠街镇社区使劲儿,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前,基层政府铆足劲拉着相关部门和自己劲往一处使。现在,‘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依据职责分级受理和办理,大家劲就拧成了一股绳。”西宁市城东区大众街街道办事处康西社区书记董谨如是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将“每月一题”与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有效贯通,畅通“接、派、办、督、评、报”等环节,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介绍,西宁市开展“每月一题”以来,先后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乡村治理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制度化形式规范各项工作。针对社区精细化治理程度不高等问题,推行社区分类管理,差异化分配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全面优化“五张清单”,将社区各类工作事项减至47项,持续深化社区基层减负。统筹整合各部门业务数据、系统程序,科学设置分类板块,启动建设社区事务管理服务统一综合平台,有效减少社区工作人员事项办理流程环节,破解“平台多、不兼容、负担重”基层难题,使问题整改成为着力推动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观念意识转变和提升的过程。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每月一题”正是在站稳人民立场上扛牢责任、真抓实干。当越来越有力的举措落下去,越来越扎实的脚步走下去,基层基础一定会越来越牢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真切地提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