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都市、雪山、草原、湖泊、河流……西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五彩缤纷,绚烂多姿,这里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时,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也为西宁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天时、地利、人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既是西宁进入新时代的“必答题”,也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心头的殷切期盼。
西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全面贯彻省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坚决扛牢首位责任,积极发挥省会优势,以20项具体行动聚焦打造“四个中心”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全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切实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落实落细,努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
建设联通内外、服务便捷的 集散中心
●游客来宁引流行动。深拓精耕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市场,主打高原生态、西北环线、野生动植物等品牌,精准招来客源。到2025年,预计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8亿元。推动来宁游客车程辐射半径延长至2.5小时,实现1小时通达西宁海东都市圈,2.5小时辐射省内重要生态资源点和景区。
●数字文旅智慧行动。采用“互联网+旅游”等模式,构建西宁旅游集散信息库。建设智慧景区,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文旅产品,提升在线交易水平和交易量。建设“智慧四馆”项目,提供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
●便捷交通优化行动。加快区域交通集散枢纽建设,构建形成外通内畅、快速高效、便捷安全的公路网络。到2025年提升改造县乡道路200公里,新增城乡公交旅游“微线路”10条,建成自驾车营地6家。
●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强分级分类保障,增加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慢行系统等游憩空间。在游客聚集区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微业态,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覆盖水平。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2025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4A级以上旅游景区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80%。
建设业态多元、供给丰富的 消费中心
●旅游景区消费提升行动。加快景区拓面,推动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到2025年新增国家A级景区10个。推动景区培优,引导现有A级景区实施创新创意业态开发,丰富实景演艺、智慧体验等新场景。促进景区提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激活“二次消费”,培育全季类景区和康养型、度假型等景区。
●城市旅游消费扩能行动。发展特色商业集聚区、重点商圈、商业步行街,培育建设区域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赛事、节会消费,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营造多元化多层次消费场景。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省级文旅休闲街区达到12处,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乡村旅游消费赋能行动。推进“乡村、产业、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持续更新休闲农牧场、露营(自驾)营地、民俗非遗等乡村旅游业态。到2025年,培育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0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20个。
●新业态消费创新行动。探索生态旅游“换道超车”路径,支持文保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出河湟演艺、光影艺术、篝火晚会等体验项目构筑消费场景,促进“夜间经济”消费。到2025年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5个、电商网络直播基地2个,培育生态旅游主播、网络推广团队10个。
●旅游服务保障提升行动。规范导游、旅行社、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实体市场管理,建立旅游服务评估机制,以服务保障提升推动旅游消费增长。加快文化旅游市场法治建设,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年度旅游投诉结案率不低于90%。
产业中心
●生态旅游培育行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推动城市建设由有公园的城市向公园中的城市转变。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湿地保护率达到8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省级下达指标。建设西宁植物园,创建自然保护地学术交流和环境教育示范窗口,打造国家公园论坛服务及生态环境监测4个基地。
●特色产业发展行动。坚持差异化发展,推动城东区展示多元文化、汇聚特色美食;城中区重塑历史文化、体验卫城记忆;城西区打造现代都市、提升夜间经济消费;城北区培育滨水特色、加快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湟中区创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通县打造休闲度假体验区;湟源县打造唐蕃古道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形成互补业态和区域特色。
●项目生成增量行动。系统谋划旅游设施配套、文旅产业培育、高原康养建设等方面重点项目,储备总投资量不低于150亿元生态旅游中心城市项目库。动态管理项目库,形成项目梯次推进循环机制。
●招商引资提质行动。瞄准华侨城集团、复星集团等国内500强、行业百强等开展招商,盘活现有文旅资源,促进全市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特色工业、楼宇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
●工业旅游开发行动。围绕“工业+旅游”持续提升圣源地毯、喜马拉雅、金诃藏药等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品质。依托工业旅游资源,加快打造集“产、研、展、销”为一体的高原特色旅游体验基地。持续推进西宁博物馆群创建5A级景区,到2025年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达到8家。
●农旅融合发展行动。将美丽村庄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动形成农旅融合促振兴的产业格局,稳步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到2025年,美丽城镇建设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100%。
●“旅游+”融合聚力行动。依托森林公园、中藏医药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出旅游+康养线路,拓展融合业态消费。以河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题,串联城市美食街区、历史街区以及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打造10条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建设多元共生、传承发展的
文化中心
●文化塑旅突破行动。挖掘城市文脉,推出“Citywalk微游西宁”计划,为市民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城市旅行攻略。推动“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音乐+旅游”“动漫+旅游”“节庆会展+旅游”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将文化内涵、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文化载体丰富多元、旅游业态转型升级。
●河湟文化传承行动。挖掘河湟文化历史资源,创作高质量文艺作品,持续加强《河湟》等精品剧目打磨提升和推广巡演,提升河湟文化影响力。推动河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非遗进景区、文物活化利用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集中展示河湟绣、墨、典、匠、曲、灯、影、武“八韵”文化传承发展成果。
●文旅品牌推广行动。加快西宁“中国夏都”生态文旅核心品牌推广,高质量举办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论坛。做大做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西宁美食节、FIRST青年电影展、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发展特色节庆经济,加强城市形象宣传。
●文旅人才引领行动。围绕资源开发、机制建设、发展策划、指标研究、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引进或培育一批高层次文旅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探索建立与企业、高校联合培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加强专家咨询委员会、生态旅游职业经理人、志愿者等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指导、破解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