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铆足干劲、奋起而行。
围绕如何更好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产业“四地”建设的殷殷嘱托落到实处,西宁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
“西宁必须扛牢高质量发展挑大梁的首位责任,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西宁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不仅给出了答案,更扛起了引领“四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在产业“四地”
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拼“出圈”
连线部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能源条件和生态优势,按照建设产业“四地”要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经济产业等,进一步扩优势、谋项目、定措施,加快推进开发区新兴产业建圈强链,实现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高质量现代化工业园区,争做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的“排头兵”。
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聚焦盐湖产业提质扩规和高质量创新发展,联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协同发力建设研发平台、推进科创成果转化、引进重点项目,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级盐湖产业高地建设。目前,青海盐湖研究所甘河中试基地通过盐湖战略元素萃取分离实验中心平台,成功掌握了硼酸镁、硼酸锌等部分晶须制备技术,具备了规模化、产业化转化能力。拓展延伸盐湖锂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建成年产3000吨六氟磷酸锂、600吨氟化锂等项目,引进盐湖提锂装备制造、年产5000吨碳酸锂、2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等项目。
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全面起势——围绕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目标任务,研究起草《开发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产业生态建设、企业梯度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等五个行动12项任务,争取到2027年,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提升——建成了以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青海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昆仑玉文化博物馆、牦牛博物馆为主的博物馆群,目前园区正在全力加快西宁博物馆群5A级景区创建工作。打造晶珠、康美文旅城等工业旅游新看点,形成了西北骄工业旅游景区、中华枸杞养生苑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圣源地毯工业旅游基地、塞奇烘焙文化观光工厂等一批特色工业旅游基地,实现了传统旅游与工业旅游融合发展。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响品牌名片——以沙棘、枸杞、冬虫夏草、牛羊等青藏高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制品、保健品和高原绿色食品等行业,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2023年新增绿色园区(国家级)1个、绿色工厂10个(国家级5个)、绿色设计产品20个(国家级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户,绿色工厂数量稳步增加,绿色制造水平持续提升。
精准有力推进产业“四地”建设
连线部门:西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西宁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研西宁工作时提出的“当好排头兵、守牢大后方、打造新标杆、创造好样板、增强紧迫感”和“四个再发力”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在产业“四地”上的中心城市作用,精准有力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体现西宁担当、展现西宁作为。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增速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为278.3%,拉动全省15.6个百分点。围绕产业“四地”和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构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全市三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717.4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8.6%。
深度融入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以甘河工业园区、南川工业园区、北川工业园区为主的发展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初步形成了以盐湖锂、镁、钠、硼、钾等五大细分精深加工领域为重点的盐湖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在重点企业聚集上形成了以泰丰先行、弗迪电池、时代新能源、盐湖特立镁、盐湖海纳等为代表的盐湖产业相关企业。培育时代新能源等5家盐湖关联产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盐湖特立镁等6家盐湖关联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积极融入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晶科能源40GW单晶拉棒切方二期、天合光能20GW直拉单晶等项目建成投产,弗迪电池年产5GWh新型动力锂电池、泰丰先行16万吨高能密度正极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光伏制造产业形成多晶硅14.53万吨、单晶硅102GW、切片5.6GW、组件5.9GW生产能力,超高功率光伏组件生产实现“零”的突破。锂电储能产业形成动力电池32.5GWh、正极材料2.3万吨、负极材料2万吨、电解铜箔5万吨、隔膜1.5亿平方米生产能力。
三年时间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四个中心”
连线部门: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我市制定了《西宁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未来三年,西宁市将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进程中,持续完善机制,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交通客流集散便捷、生态资源主客共享的旅游集散中心;业态体系健全完善、产品供给丰富多样的文旅消费中心;要素保障齐全完备、资源发展互嵌融合的生态旅游产业中心;高原生态文明凸显、多元文化传承弘扬的文化中心。
为实现这“四个中心”目标,将实施“区域交通集散枢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提升改造、游客来宁聚集引流、旅游市场规范整顿、文旅品牌营销推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20项重点行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和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系统谋划,储备了93个项目,总投资140亿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项目库,助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
2024年,围绕抓好中心城市项目库调整完善和落地实施,推动4A级以上旅游景区文化设施覆盖率达50%以上。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影视传媒、文艺创作表演、文物非遗保护、民间工艺品创作生产企业和特色中小文化企业,大力推进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城市漫游、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发展。提升旅游标准化服务水平,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以打造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持续推进沈那遗址、明长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推广“几何书店”“青绣”等文创品牌,积极推进沿黄城市合作交流。
已建成210个百亩规模
“菜园子”
连线部门:西宁市农业和农村局
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西宁市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着力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5万公顷(33.75万亩),拥有百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10个,千亩生产基地31个。
实施“小块变大块”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和区域种植结构调整。实施全省唯一的大通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国家级试点项目,建设标准化规模蔬菜生产基地10个。持续构建提质增效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加销”体系,围绕各县主导产业,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努力打造高效快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数字赋能流通、电商助力交易、公用品牌发力,建立健全农产品高效便捷的流通体系。数字赋能,自主研发“大数据信息分析平台”,实现电子结算蔬菜300万吨,交易额1663万元。建成大通桥头、湟源“茶马互市”活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800余头,实现活畜市场线上线下对接。
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累计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429个、有机农产品31个,认证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4个。在全省率先认定市(州)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个,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推进可可西里等牦牛产业集群项目7个,柴达木等藏羊产业集群项目7个,大宋等油菜产业集群项目3个,三江雪等青稞产业集群项目10个。成功设立西宁农畜产品南京“前置仓”,建设珠海横琴口岸特色农产品展厅,带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