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晴空
“畜牧业发展,饲草料先行”饲草对于青海畜牧业发展、青海打造“牦牛之都”“藏羊之府”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自2021年开始,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湟源县农业农村局在湟源县开展实施“青海省农牧业(饲草)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湟源县农牧交错带饲草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为当地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技术样板。
该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由湟源禄享种植专业合作社、湟源国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湟源大华镇世云家庭农牧场共同承担,通过项目实施和带动,总结出高寒地区豆禾混播生产技术,筛选出最优混播模式,形成技术规范,对指导全省饲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项目核心试验基地位于申中乡立达村、寺寨乡草原村,通过多年努力,项目在申中乡立达村、窑庄村,寺寨乡草原村、波航乡西岔村示范种植燕麦、小黑麦、饲用豌豆等优质饲草4万余亩,推广豆禾混播、精细化肥密管理、低温青贮等多项关键技术。
饲草是打造青海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实现全省高原特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协同项目“两站一地一体”的创新协同推广模式能够有效集聚省内饲草行业科研、教学、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各方力量,项目的启动实施对全省饲草产业和草牧业科技水平提升,对农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推广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作用。
近年来,湟源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省委“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致力“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农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借力粮改饲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第一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成功入列首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着力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有序构建“粮草兼顾、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新型农牧业经营模式。
如何将贫瘠地、撂荒地和低产田等土地资源利用起来?项目围绕饲草种、收、贮等关键环节,科学应用禾豆混播,全程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疫病绿色防控、田间精细化管理等技术措施,建成饲草生产基地10.3万亩,其中禾豆混播基地2.33万亩。通过技术实施能够显著提升饲草产量,较传统单播方式平均每亩产量提高0.5吨,饲草蛋白含量提高3%,深受养殖户的欢迎。按2023年市场价格计算,亩均新增产值达240元,同时该技术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质量,经济生态效益良好。目前已经培育饲草生产经营主体127家,带动650户农户增收,饲草产业逐渐成为本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通过项目实施,显著改善饲草产业科学生产发展水平,资源和技术高度配合,种植方式更加合理完善,饲草营养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实现现代饲草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同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豆禾混播种植模式,对加快饲草产业生产方式更加合理科学转变,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促进饲草产业高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湟源县畜牧兽医站站长王维忠介绍说。
项目推广后,由11家合作社整合资源优势“抱团”成立的湟源众丰饲草料产业化联合社,通过种植饲草不断发展壮大,形成集饲草种植、机械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服务主体,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社会化服务能力。该社承担实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燕麦与豌豆混合青贮研究和2021年饲草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构建起了“两地一站一体”模式,成功建植燕麦、小黑麦、饲用玉米等品种的饲草生产基地1.5万亩,探索出了“青甜1号燕麦+草原224豌豆”“青饲麦1号小黑麦+青建1号饲用豌豆”“铁研53号饲用玉米+青海13号蚕豆”等适宜当地种植的最佳禾豆混播配方及农艺措施。
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化肥农药污染减少了,青贮饲草品种单一、营养价值不高以及重茬问题得以解决,草地生态功能得到恢复,草畜平衡得以实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湟源县农牧交错带饲草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成功推广,吸引了来自海北祁连、海晏、刚察和海南共和、同德以及玉树州等县养殖户的订单,且预订价明显高于往年价格。饲草基地的建设,有效支撑了县域及省内高原特色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巩固了“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农畜产品加工强县”的建设成果,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