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登】以人民立场增进民生福祉。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一老一小”关爱工程,深入开展“幸福养老管家”服务,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推进“一刻钟托育服务圈”建设,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95%以上。
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那就是“幸福养老管家”,那么什么是“幸福养老管家”?“幸福养老管家”有什么作用?“幸福养老管家”又是如何开展服务的?记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连线了西宁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
为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促进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指示要求,着力破解老年人服务需求无法落地“找不到”的问题、社会资源服务养老渠道不畅“够不着”的问题和全面落实市委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重大部署要求“等不得”的瓶颈问题,自2023年10月以来,市民政局创新开展“五融五员幸福养老管家”为老服务新模式,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天候的养老服务,推动我市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可持续、高质量融合发展。
清单管理让养老服务更贴心
“幸福养老管家”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个性化精准服务为基础,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幸福养老管家”服务清单,明确8项服务内容,做好老年人的“服务员”。依托智慧民政平台,搭建幸福养老管家系统,通过“一机在手、需求点单、链接服务”的模式,建立服务对象、服务资源、服务团队、服务需求等“数智”数据库,按照“分层分类”精准需求提供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管家在上门征集服务需求时,发现老年人的急难事项,力所能及的服务由管家现场解决,现场无法解决的通过链接资源由第三方组织进行上门服务。同时延伸24小时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送医送药服务。截至目前,已在21个小区开展试点工作,设置管家21人,采集需求2900户(次),开展入户服务6983人(次),协调相关组织服务老年人3300人(次),入户覆盖率达100%,服务满意率100%。
资源整合让养老服务更暖心
“幸福养老管家”建立市、县(区)、服务组织三级资源库,采取资源共享及结对共建方式,整合养老、医疗、物业、服务组织、社工组织、志愿者团队等社会力量,根据老年人需求进行分层分类服务,当好老年人资源链接的“快递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整合各类资源2644家,促进政策、资源、资源、服务和社会力量有机融合。提升养老设施服务效能,以既有设施为阵地,由专业为老组织围绕老年人需求开展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助餐助洁等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居家社区一站式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为困难高龄等兜底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注重将服务延伸至社会老年人,按照低于市场价的标准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共为848名社会老人提供了助餐助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化、精准化、品质化、亲情化发展。
上门巡访让养老服务更安心
“幸福养老管家”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上门探访和隐患排查,以安全为老服务为原则,建立上门探访关爱机制,“管家”每周对所在小区的独居、空巢、高龄等老年人进行入户探访,详细了解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日常饮食,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并对用气、用电、用火、用水情况进行检查,成为老年人的“安全员”,确保老人居家安全的同时提供慰藉关怀,让独居、空巢老年人感受到温暖。截至目前,共为630人(次)老年人提供了上门巡访关爱服务。
服务监管让养老服务更放心
“幸福养老管家”对涉老项目和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入户监督回访,确保养老项目安装到位,居家服务质量到位,做好老年人的“质检员”。老年人在接受服务后,由“管家”上门对服务内容、态度、质量、效率进行回访和满意度调查,对服务不满意的,及时与提供服务的组织进行沟通,重新进行服务,有效提升服务质量,让养老服务更暖心。截至目前,“幸福养老管家”对由社会组织提供的3300次服务全部进行了回访,并对10户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和服务进行监管。
政策宣传让养老服务更入心
“幸福养老管家”采取“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为老年人进行养老政策和养老服务宣传,根据现有政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建议,当好老年人的“宣传员”。截至目前,21个试点小区共开展宣传活动70余场,开展现场政策解读3000余人(次)。采取电视、报纸、手机App、抖音和宣传彩页等多种方式,加大“幸福养老管家”试点工作的宣传推广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养老工作的良好氛围。(记者 王琼)
今年持续推动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
【报告摘登】以系统观念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更加注重治理精细化。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好市政管网地理信息“一张图”,健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机制,更新46公里老旧管网,整治955处管网混错接点,筑牢城市安全底板。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去年,我市坚持“地上地下一起抓,面子里子一起要”的理念,不断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补齐市政设施短板,推动城市安全运行。完成主城区既有2142公里排水管网排查及280公里老旧排水管道内部检测评估,改造排水管网44.5公里、整治混错接186处,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构建市政管网地理信息“一张图”信息系统,校核纳入5942公里供水、燃气等其他市政管线数据,为市政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市政管网整治提供了有效支撑。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按照市两会提出的2024年八个方面工作中“以系统观念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更加注重治理精细化”的建设目标,我市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工匠精神”“绣花功夫”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月2日,记者就两会提出的建设目标连线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2024年我市将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深度挖掘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发展潜能,聚焦城市精细化治理,推进实施重点项目,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上持续发力,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构建以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为重点,覆盖重点区域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框架,运行好市政管网地理信息“一张图”,健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机制,更新46公里老旧管网,高质量实施新宁路雨污水管网提升改造等8个续建项目,整治955处管网混错接点,精心组织6个燃气管网改造项目,接续实施雨污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点对点治理“道路病害”,适时组织实施胜利路、同仁路等雨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建设项目,满足城区老旧管网隐患治理、扩容提质需求,缓解城市内涝,提高城市安全韧性,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让城市更有品质、让百姓生活更舒心。
(记者 啸宇)
新增6000个学位,畅享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报告摘登】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建成投用南川中学、陶园小学等15所学校,新增6000个学位。实施学前教育保障行动,提升学前教育办园质量,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提高至96.5%。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每年市两会,教育都牵动着全社会的高度关切。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2023年西宁教育取得了哪些成绩?2024年又有怎样的目标?记者就百姓关注的教育问题连线了市教育局相关部门,据悉,2023年我市建成投用15所中小学、幼儿园,扩容改造学校299所,新增校舍面积13.62万平方米,新增5900个学位,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全面优化。
新增6000个学位,畅享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接送孩子方便了,幼儿园的设施、环境变好了,孩子每天都能体验不同的课程,孩子开心、我们安心。”市民刘延娟欣慰地说道,西宁市城西区第三幼儿园的投入使用切实回应了群众“就近入园”的迫切期盼。
据悉,2023年9月11日,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位于城西区南川西路27号的西宁市城西区第三幼儿园投入使用。幼儿园涵盖大、中、小三个年级段,共设班级11个,结合幼儿各年龄段特点,开展了多领域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设了温馨安全、自由自主的教育环境。
“现在家门口的十一中明远校区投入使用了,就近入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真好!”家住城东区的刘强说道。
聚焦群众所需所盼,这样的好消息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2024年我市将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建成投用南川中学、陶园小学等15所学校,新增6000个学位。实施学前教育保障行动,提升学前教育办园质量,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提高至96.5%。
一技之长,职业教育拓宽成才赛道
“我喜欢汽修,能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拿到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实现人生价值,实在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我对我的未来很有信心!”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马鑫表示,学习专业技能,既增长了见识,又提升了技能,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2023年我校着力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积极培育创新发展平台,与省内80多家企业深化合作关系,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力争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建成2个省级“双高”专业和9个市级品牌专业群、承办35个省级职业赛项、322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获奖、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增至9家……一项项成绩是2023年我市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有力印证,2024年我市将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
(实习记者 衣凯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