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9 2024年2月7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湟剪纸诉说“非遗”现代魅力
杨司煜 摄

亮眼的民俗服饰,神秘的民间传说,灵动的十二生肖,壮美的山河风光……走进大通县县城姜有存的家里,一幅幅精美且各具特色的河湟剪纸作品映入记者的眼帘。

剪纸,一项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在传入青海地区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青海人民结合河湟文化,创造出独具高原特色的河湟剪纸。2006年河湟剪纸被列入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件件剪纸作品中,浓缩的是河湟地区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多元的民族文化。

剪纸技艺成为专职事业

姜有存出生在一个“剪纸世家”,家中从外祖母那代便开始接触剪纸,到她已是第四代传承。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她对传统剪纸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或许是环境熏陶,或许是天赋使然,八九岁时,她就开始跟着家中长辈学习剪纸,刚开始,她试着跟母亲学习剪祖上传下来的图样,后来,她跟随青海民间剪纸大师王凤英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开始剪制一些大型纹样,慢慢剪出了自己的感觉。

采访过程中,姜有存一边剪一边向记者讲述着,手中红纸翻飞,几下就剪出一个“福”字来。一张普通的红纸和一把剪刀,在她的手中就像有了生命。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剪纸是一门好上手的技艺,其实不然。剪纸艺术中包含的门道可一点不少。复杂纹样的剪纸需要先去构图,用铅笔打底稿,勾勒出人物、风景的大样,然后再去剪制。剪纸还分为多种类型,像折叠剪、平剪等,还分为镂空、毛刺等多种技法。根据不同的纹样,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法。“比如我们剪花瓣或是动物毛发,如果不用毛刺的技法去‘点睛’,那它的灵动感就会显得不足。”姜有存说。

2004年,姜有存成为了一名专职剪纸人,随着经验日渐丰富,她开了一个工作室兼顾剪纸和刺绣。工作室吸纳了不少周边村庄的妇女,姜有存为她们进行培训。近几年,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去外地、进园区打工,留在家中的妇女常常由于要顾及家中的大小事而无法出去工作。“在我这里培训学习手艺后,在家里就能接剪纸和刺绣的订单。不仅能照顾家事,还能挣到钱,她们也算是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姜有存说。

传统剪纸融入时代元素

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姜有存对剪纸这门技艺的传承有了全新的思考,她说:“要想留住这门艺术,不仅要提升技艺,更需要在题材上创新。”在她母亲那个年代,更多的是围绕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题材进行剪制,同时,受制于材料,较软的纸张让裁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破损,因此只能剪一些传统的小型纹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剪纸材料的质感变得越来越好,能剪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她的作品也逐渐开始顺应时代、反映生活。

姜有存介绍,除了传统题材,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间传说等,都可以进行剪制。“有些客人要求要剪个头像、或是全家福等私人订制的系列,我也能剪制出来。”

不仅如此,她还结合青海多民族省份的特征,剪了不少以石榴籽家园、民族团结等为主题的作品,创作了10幅以环湖赛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该系列作品还参加了国展。姜有存说,她希望能将当今的时代特色融入剪纸中,让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创新剪纸推动文化传承

非遗要发展,关键还是要传承。

如何让剪纸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姜有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除了创新之外,她还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孩子接触剪纸。两个女儿在姜有存的影响下,从7岁就开始尝试剪纸。如今,两个小姑娘已经能够独立剪出十二生肖等作品,手艺越来越好,兴趣也是越来越浓厚。

姜有存不仅经常受邀前往社区进行剪纸培训,还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大通的各个中小学、西宁的大学乃至老年大学,都能见到学习剪纸的身影。“孩子们学习剪纸的兴趣可大了!现在学校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好多学校还成立了剪纸社团。”姜有存认为,随着剪纸艺术不断深入校园,走进课堂,从小培养优秀学员甚至是剪纸传承人成为了可能。

临近龙年春节。采访结束时,姜有存特地向记者展示了她近期剪制的形态各异的“春”字和“龙”的纹样,有的卡通可爱,有的大气磅礴,她说,这几年来,随着非遗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有更多人喜欢上了河湟剪纸,源源不断的订单就是最好的证明。

记忆中儿时的剪纸时光,在姜有存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如今,小小的种子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实习记者 李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