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艳艳)龙狮闹河湟,社火闹新春。为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全市各族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积极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增强广大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彰显西宁独特的文化魅力,2月19日(正月初十)上午,西宁社火走进城市街区,走进市民群众,热情呈献了一台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大餐。
活动现场,来自市级文化部门及五区两县优秀社火团队的2000余人同场献艺,组成“幸福西宁”“日月湟源”“魅力西区”“山水大通”“生态北区”“和谐东区”“遇见湟中”“文脉中区”八大板块23个表演方阵,这是全市有史以来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社火巡演。
启动仪式上,《锣鼓喧天贺新春》《龙狮大拜年》《祥龙献瑞耀河湟》等精彩节目相继上演,全国全省劳模、“西宁好人”代表为龙狮点睛搭红、为社火领队搭红。
巡演在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声中拉开了帷幕,社火队伍从西门十字出发,沿西大街、东大街、大众街进行表演,全长3公里。耳熟能详的青海小调、新奇险特的千户营高台、整齐划一的扇子舞、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轮番登场,湟源排灯、千户营高台、八门拳、“四片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亮相,八仙、滚灯、旱船、高跷寸跷等一个个欢乐喜庆、年味十足的社火表演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此外,街舞、武术、少儿锅庄、原生态舞蹈等项目也首次加入社火巡演中,观看的市民群众情绪高涨、欢呼雀跃,现场欢笑声、喝彩声、锣鼓声不断,热闹非凡。西宁晚报和西宁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同步直播。
此外,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等部门在指挥部统一安排下,做好安保应急、医疗救援等各项工作,有力保障了本次社火巡游的顺利展演。
社火表演作为我市一项传统过大年活动,2024年春节期间全市共组织开展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1场、县区街道广场社火展演21场、村(社区)小型社火演出869场,共188支社火队伍参与各层级社火展演活动,参演群众4.4万余人,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和民俗民情的深厚底蕴与非遗魅力,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场新春“文化大餐”,送去了新春的美好祝福。西宁市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中,持续深入挖掘河湟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文化中心的作用,讲好河湟故事,发出西宁强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龙腾高原 福耀河湟
——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展演侧记
蜿蜒腾飞的巨龙舞动新年的祝福,雄壮有力的醒狮踏着春天的鼓点,色彩斑斓的灵鱼预示生活的富足。龙狮闹河湟,社火闹新春,在翩翩彩扇的簇拥下,西宁社火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2月19日上午,以“龙腾高原 福耀河湟”为主题的西宁市2024年优秀社火集中巡游展演在西门十字启动,来自市级文化部门及五区两县优秀社火团队的2000余人同场献艺,组成“幸福西宁”“日月湟源”“魅力西区”“山水大通”“生态北区”“和谐东区”“遇见湟中”“文脉中区”八大板块23个表演方阵,这是我市有史以来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社火巡演。
威风锣鼓敲起来,欢乐秧歌扭起来,龙腾狮跃舞起来!随着全国全省劳模、“西宁好人”代表为龙狮点睛搭红、为社火领队搭红,这场声势浩大、看点频频的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展演拉开序幕。热闹非凡的大型社火展演为全市人民带来了年味十足的民俗“文化盛宴”,将春节氛围感直接“拉满”,大家直呼“久违的年味儿终于回来了!”
11时30分,巡演的23个表演方阵汇集,他们迈着矫健的舞步,踏着喜庆的鼓点,昂首阔步,隆重登场。社火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喜气洋洋,用舞龙、耍狮、秧歌、太平鼓、踩高跷、跑旱船、民族歌舞等丰富的表演形式,生动展现了我市民间艺术特色。展演中,十几条金龙飞舞盘旋,气势雄武遒劲;一头头狮子精神焕发、威风凛凛;一队队秧歌柔美俏丽、欢快喜庆;湟源排灯、千户营高台、八门拳、“四片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亮相,让群众目不暇接,拍手叫好,现场一派热闹景象。
虽然春意未萌,寒意料峭,但巡演的各主要干道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欢声鼎沸,成千上万的市民从四面八方涌来,争相观看这一最接地气、最具年味的民间艺术表演。社火大拜年,不仅仅是老百姓们图个热闹,更多的是一种乡土情结,它是在外游子思念故土的记忆,是孩提时代刻骨铭心的念想,是民间文化传承者的炙热表达,更是长期以来我们努力留存的民族印记。此时此刻老百姓正用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递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十多年没有看到社火表演了,今天能看到真是高兴,老百姓的生活好了,精神头足了,社火也就耍起来了,像这样的民间艺术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一位现场的市民高兴地说道。
“这一个月我和队友一直在彩排,今天终于能够呈献给市民了,我觉得这一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社火展演不仅增强了居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感受到浓厚的过年氛围。”杨家寨村参加“金钱棍”表演村民谈有梅高兴地说道。(记者 张艳艳)
日月湟源: 原汁原味展现非遗别样魅力
欢天喜地的大秧歌扭起来,形象逼真的八仙舞跳起来!
在阵阵喧天的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社火巡游队伍将西宁变成了喜庆的海洋,你看,《河湟春曲》和《印象丹噶尔》排灯实景表演队伍来了!传统的非遗融入地道的社火演出令人耳目一新。
《河湟春曲》社火表演把湟源传统的社火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演员们手舞彩带、肩挎腰鼓,身披节日的盛装,踏着喜庆的旋律,踩着欢快的鼓点,用优美的舞姿展示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秧歌尽情地展示着湟源人民的风采!
由湟源县申中乡申中村群众扮演的八仙造型,个个惟妙惟肖。他们脸上画着浓重的戏曲妆容,身着各种角色的彩色服装,背上是一束束用绢纸做成的花树,演员们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吟诵着祈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吉祥的唱词。
还有表演舞牛的演员们更是铆足了劲,时而温顺、时而腾跃,甚为壮观,让观众一饱眼福,感受新春的欢愉和幸福的年味。表达着人们对耕牛的感恩,庆贺风调雨顺,喜获丰收。
龙腾虎跃迎春到,锣鼓喧天庆盛世。带着喜悦、带着欢乐,湟源县太平鼓队伍敲响震天撼地的太平鼓迎面而来,演员们以激情的鼓点,以恢弘的气势,以铿锵的节奏和昂扬的豪情,击出湟源县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个性,奏出湟源县人民上下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傲骨雄风。
人群中发出阵阵赞叹,太平鼓的震天声响雷动,好似有千军万马奔袭而来的气势,人们纷纷拿起手机拍摄,留下这一刻的精彩画面。
随着太平鼓声的远去,湟源县排灯实景表演《印象丹噶尔》紧接而来,身着鲜艳表演服装的演员们,手提各种简化制作的湟源排灯舞动着,剪纸、皮绣、国画微缩在小小的排灯上,尽情展现着传统非遗的独特魅力。湟源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湟源排灯也早已成为湟源县最亮丽的一张名片之一。150人参演的《日月湟源》板块经过两周的排演,为广大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热闹的传统社火表演。
(记者 晴空)
魅力西区: 传统与现代结合彰显新风貌
一根长棍敲击肩、臂、腰、背、腿,舞动时“叮铃”作响,彩穗飘扬、格外醒目。
这是在城西区社火表演中延续了20多年的传统节目“霸王鞭”。在“魅力西区”板块中,由54人组成的霸王鞭队伍踏着鼓点来“送”祝福。只见表演者身穿艳丽夺目的演出服,手拿一米长的“长鞭”,在音乐节奏中变换动作和队形,其响声给人以昂扬振奋之感。
霸王鞭,也叫“金钱棍”,鞭长约1米,以竹、木做成,两端嵌有铜钱,鞭身饰以彩纹。舞者以鞭敲击肩、臂、腰、背、腿,打出有节奏的声音。霸王鞭是城西区传统社火的优秀展示节目,多年来以不同表演形式呈现给广大群众,它所独有的精气神、情与韵,深受群众喜爱,在表演形式上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灵活多变的队形呈现出欢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氛围。“表演霸王鞭这个节目已经有20多年了,今年,我们在传统动作的基础上,创新编排新的表现形式,让这项群众性活动更具魅力。”表演者袁素明告诉记者。
此外,在城西区社火表演队中,还有三个特殊的“成员”,他们分别是旱船、花轿和马车。据了解,旱船是以手工轧制而成的,装饰旱船的香包、团花等也都是由城西区刘家寨村村民手工制作的。一艘旱船重达30斤左右,表演者不仅要双手抬着旱船行走,还要在队伍行进过程中进行转八字、走太极、过四门等步伐表演,十分考验表演者的体力和表演能力。
除了社火传统节目外,城西区彭家寨村还组织了40名年龄在15岁左右的青少年,以“青少年街舞”的形式进行表演。孩子们身穿亮丽服装,随动感音乐舞动,展现了城西区活力迸发、引领潮流新风尚的特色,为此次社火巡游表演注入了一股青春靓丽的风采。(记者 张国静)
山水大通: 让“非遗”走出山坳坳
身着耀眼的绿色服饰,面绘活灵活现、蹬腿欲跳的青蛙图案,手拿四片“呱呱”作响的骆驼骨……记者在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活动现场看到,来自大通县黄家寨镇黄西村的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以其独特的装扮和表演引来广大市民的围观。
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在大通社火舞蹈节目中最具特色,其流行于黄家寨镇黄西村和黄东村,是大通县社火舞蹈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传统舞蹈。表演时以模仿青蛙的形体动作为主,忽而直立、忽而蹲下,忽而大跳、忽而小跳,姿态灵活多变。表演者手中瓦状的骆驼骨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像极了池塘边、麦田里“呱呱”的蛙鸣,形象化地表现了舞蹈的对象。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村里‘四片瓦’的演出,能够参加此次巡游活动我很开心,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四片瓦’,让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12岁的石玉龙来自大通县黄家寨镇黄东村,作为“四片瓦”的表演者,他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着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四片瓦”,大通社火表演队伍里的滚灯和伞灯也别具特色。传说,滚灯是由碌碡灯发展而来,点亮的滚灯在地面滚动行进时,如火球遍地开花,又如游龙蜿蜒行进,场面壮丽!伞灯则糊以彩纸,剪贴或彩绘喜鹊、梅花鹿等祥瑞图案,在竹条骨架接顶处缀五色纸花,贴彩色纸穗和纸条,作舞时飘然翻飞。整个色调上红下绿,寓意晴天绿地,皆大欢喜。四步一跳转的跑跳步舞蹈,动作有“云灯”“摆灯”“跳灯”“转灯”等,潇洒大方,雄健威武。
据介绍,此次大通县有5支社火队伍,200余人参加“龙腾高原 福耀河湟”西宁市优秀社火巡游活动,表演的节目有舞龙舞狮、公子姑娘、花篮、滚灯和四片瓦等,汇聚展示了该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风情,突出河湟文化特色,彰显河湟文化内涵。(记者 师晓琼)
生态北区: “乡土”“非遗”社火展风采
“来了来了……快看,有八仙,还有旱船表演!”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声和欢快的音乐声,记者在大十字看到,“生态北区”板块的花车由远及近,14名表演者身着艳丽的服装,有的手持“寿桃”,有的捧着“金元宝”,扮演着八仙、福禄寿喜等角色依次登场。“过年好!”几位“神仙”向在场的观众大声送去新春的祝福和问候。围观群众集体回应,脸上洋溢着喜庆欢快的幸福笑容。
“拖、戏、晃、摆”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精妙绝伦,紧随其后的是32名表演者带来的掌灯、滚灯、伞灯、碗灯表演,演员们踩着十字步,和着鼓点声,将非物质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活泼、祥和喜庆的节目寓意来年五谷丰登。“哈哈哈哈……太有意思了,今年的社火真精彩!”在观众的一片喝彩声中,两条大船带领八条小船登场了,只见划旱船者时而像遇上了惊涛骇浪般奋力撑船,时而像如履平地悠闲自在,演员用灵活夸张滑稽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听!一阵潺潺流水声及清脆的鸟语声传来,平均年龄70岁的大妈们身着彩色服饰,手持绿叶,随着音乐响起,她们的舞姿轻盈而流畅,每个转身都如同一幅绚丽的画面。她们把一幅《绿水青山美家园》图画呈现在观众面前。
据城北区文体旅游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城北区社火巡游方阵由社火《灯火辉煌》和舞蹈《绿水青山美家园》两部分组成。参演演员从最大的75岁到最小的5岁。其中《灯火辉煌》由石头垒村村民演出,彰显城北区“乡土”“非遗”特色;《绿水青山美家园》节目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为主题,带大家走进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听说要参演西宁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活动,大家铆足了劲儿,提前刻苦排练,为观众呈现丰富多彩的综合性社火表演。(记者 小蕊)
和谐东区: 多彩社火舞出民族和谐情
“社火‘耍’来了,这是一个56个民族同欢庆的日子,今年这个年过得真喜庆!”“棒棒棒!56个民族是一家人。”2月19日,在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现场,城东区200余名社火演员,通过龙灯、高跷、抬花轿、美食展示、民族服装秀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歌载舞,共同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曲,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当天,伴随着喜庆热闹的地方曲艺,数十名身着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等鲜艳民族服装的群众,迈着欢快的舞步,手拉着手舞动起来,展现了各族儿女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民族大团结的社会氛围。“粉白的衣服,黑马甲,长长的头纱,好舞姿。”几十名身着统一民族服饰的女子,组成一个方队,手拿鲜艳的花束,把一场花儿歌舞带入社火队伍中,把民族舞蹈和传统秧歌相结合,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热闹场面,反映了我市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和睦、血脉相连,豪情满怀奋进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行云流水”八门拳!活动现场,八门拳表演者们以一身利落干劲的白色练功服,为广大群众演示进退迅捷、劲力浑厚的特色拳法,在场观众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就等着他们呢!乐家湾社火可是小有名气,高跷、‘胖婆娘’、旱船都是我们的‘心头好’,你看,是不是很精彩!”开场打道的“胖婆娘”头上系着绿手帕,身穿着红衣服,他们插科打诨,夸张滑稽的动作、诙谐有趣的言辞,引得全场观众捧腹大笑,场上气氛十分活跃。
“这次城东区社火巡演中除了传统文化表演,弘扬了我们的优秀文化外,还创新增加了符合东区人文特色的节目,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拼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东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在城东区这个大家庭里,居住着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个民族,各族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着幸福西宁的美好生活。
(记者 宁亚琴)
遇见湟中: 一高一低间尽显玄妙
“今天的社火表演很接地气,现场非常热闹,很有过年的氛围,给人一种红红火火、快乐吉祥的节日感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年味,尤其是那威风八面的千户营高台,是我最期待的表演项目。”市民刘先生说道。
在现场,来自湟中区的19架高台已经早早地被安置在社火队伍巡演的重点区域,一架高台就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就是一台戏。作为湟中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社火表演,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户营高台以“高、悬、妙、奇”著称于世,儿童扮演的人物造型在河湟地区实为罕见,令人瞩目。此次高台表演最小的表演者年仅4岁,从开幕式现场到湟光表演区,小演员们精彩的造型和一丝不苟的神情吸引众多游客和群众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千户营高台社火队会长胡玉明说,“千户营高台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群众喜欢社火的热情没有减退,在群众心中,社火早已超越了表演范畴,成为了一种情怀。”除了千户营的高台,在社火队伍中还有一支特殊的团队——由120名可爱的孩子组成的河湟少儿锅庄表演队,这支表演队多次在省内外的锅庄舞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从田间地头到央视舞台,河湟锅庄少儿艺术团已成为青海的“小明星”队。
从去年火到今年的“小美猴王”和“小穆桂英”果然不负众望,为此次社火巡演又添了一把旺“火”,两位小演员精彩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湟中田家寨社火队的寸跷表演也是这次巡演的一大亮点。“寸跷”来源于别具特色的“老社火”,是最具古老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之一,跟高跷有所区别,其主要特点以低、矮、巧而闻名,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寸跷”历史悠久,艺术形式保存较为完整,集唱、伴奏、舞蹈表演综合于一体,汉族寸跷,总长约60厘米,上部扁平,长50厘米,下部10厘米,呈圆柱状,顶端有“金莲小脚”,为了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寸跷表演采用反串的表演形式,男演员们脚踩“金莲”,手持花,头插花、脸画花、肩上挑花,可谓无处不“花”。(记者 王琼)
文脉中区: 寸跷迎金龙拉满浓浓年味
“这些憨态可掬的‘小金龙’实在是太可爱了啊!”
作为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最后一个板块——第八板块文脉中区的社火队伍一登场,瞬间就将现场以及观看直播的市民们的热情点燃,新春佳节的浓浓年味也被瞬间拉满。
城中区社火队首先带来了汉族民间舞蹈《渔鼓情深》,渔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代的“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他们叙述的方式是打渔鼓,唱道歌。渔鼓声声,起舞翩翩。看着精彩的演出,市民杨惠妮开心地说:“终于在家门口又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社火巡演了,既热闹又接地气,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给我们带来欢乐,衷心祝愿我们的城市明天会更好。”
锣鼓喧天,舞步欢腾,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鼓韵舞盛世(太平鼓)的演出让现场无比沸腾,现场群众的欢声笑语和演出人员的载歌载舞共同构成了一幅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幸福画卷,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记录下这些精彩的瞬间。
最抢眼的演出是由近百名孩子组成的“寸跷”表演“寸跷迎金龙”,他们身穿吉祥的龙娃服装,脚踩低矮的寸跷,踏着欢快的节奏,一跺一颤,憨态可掬,甚是惹人喜爱。
正在看社火表演的观众李明生乐呵呵地说:“我觉得春节的社火表演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在春节的文化活动,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下去。”
跷舞新征程,压轴登场的高跷表演,90人的展演人员脚踩1.8米至2.2米高跷,装扮有西游记人物,一身正气除暴安良、为民做主的包青天,保家卫国血战沙场的杨家将,忠勇救主而血染战袍的赵子龙,替父从军屡建奇功而布衣还乡的花木兰等英雄人物,引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愿望也日益强烈。城中区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社火展演烘托年味,让老百姓尽情展现当下的幸福生活。”城中区文化馆馆长祁玲说。
(记者 徐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