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4年2月22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湟中社火:精彩绝伦的民俗盛宴
黎晓刚 摄

本报讯(记者 王琼)雪中耍社火,青海人的热情风雪是挡不住的!2月21日,正月十二,一场雪悄然而至,前几日回升的温度也骤然下降,漫天飞雪,湟中区社火调演在雪中精彩开演。来自湟中区鲁沙尔镇鲁沙尔社火队、鲁沙尔镇老幼堡社火队、田家寨镇田家寨村社火队、康川街道大才村社火队四支优秀社火队集中亮相湟中区鲁沙尔,1200余人的庞大演员队伍准备了36项精彩的社火节目,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俗盛宴。虽然寒风凛冽,但是演员们精湛的社火技艺让在场的观众大饱眼福,在雪中观社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传统老社火里的文化基因

每支社火队伍首先出场的是“大身子”,也就是哑巴和胖婆娘,代表了皇上和皇后;位列第二的老秧歌也叫五老,代表保护皇帝皇后的五位战将,领头拿小锣,帽子圆形,其余四人尖帽子;第三组出场的是“八仙”,我们可以看到八仙是九个人,除了我们熟知的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外,还有一个刘海的形象,沿途撒金钱,源自民间故事“刘海弃官撒金钱”,有吉庆呈祥之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知道社火队里“报子”嘴里的一大串说辞是什么吉祥话?为什么社火里的“哑巴”是最厉害的角色?社火队里最活跃的角色是“胖婆娘”吗?传统社火看的不仅是热闹,而是感受社火背后的文化内涵。《青海民俗志》第四卷曾记载: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与火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见社火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而在这祝福背后,是满满的乡土情怀。

湟中区文联主席李玉寿介绍说,青海有句俗话:“不跳不闹,新春不到”。从正月初二开始,村里的社火上演了,从排练到演出,导演、演员、化妆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所有演员叫“身子”,灯官老爷、哑巴和胖婆娘等叫“大身子”,社火表演会演到正月十六结束,个别村在正月十七还有演出,叫“黑十七”。每支社火队都有组织、有程序、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演社火就是为了祈求幸福、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家道平安、歌舞升平。谁说农民不懂艺术?谁说农民不会创作?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农民都是艺术家,给大家带来了一道朴素、亮丽、热闹的风景线,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震天的锣鼓、腾飞的巨龙、威武的雄狮、喜庆的高跷……传统社火让过年的气氛铺满了大地,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彩旗飘扬,演员们载歌载舞中表达了群众迎新春、庆盛世的美好愿望。

鲁沙尔高跷队会长李玉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耍社火是一项极具“年味儿”的老传统,既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浓浓年味。社火表演已成为湟中年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火情结一代传一代

据了解,鲁沙尔高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平均高度达2.8米,最高的达到3.6米,以高、悬、巧、奇著称,因其跷身高,跷子重、路线长等因素,需要从小学习,熟能生巧,成为当地社火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地老百姓在新的一年能够高瞻远瞩、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

“我儿子今年5岁,也在练习踩高跷,他扮演的角色就是我现在扮演的这个角色,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传承吧!”霍生军是鲁沙尔高跷队的主力,今年他已经37岁了,属于高跷队里的“老人”。他说,当初和自己一起走高跷的一批人已经步入中年,有的人因为身体原因不再踩高跷了,有的因为工作原因,也离开了这个圈子,但是每一年这个时候,大家依然会因为一场社火表演聚在一起,因为他们的孩子继承了他们脚下的高跷板,在高跷队伍里扮演着他们父辈扮演过的角色,就这样,社火情结一代传一代。

正月十二在湟中区社火调演现场,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四邻八乡的乡亲们从各地赶来观看社火表演,天空飘着雪花,寒风凛冽,但挡不住人们爱社火的热情,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相机记录这美丽时刻。此时此刻,让他们不惧严寒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深深的社火情结。

传统老社火正在越来越“年轻”

旌旗引导、鼓乐齐鸣、浩浩荡荡、彩旗飘飘,唢呐伴奏,队伍踏歌行进,场面热烈,年味十足……

从正月十二开始,湟中区准备了丰富的社火“盛宴”供市民观赏参与,区内的各大社火队开始一场接一场地进行巡演。在社火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些年龄比较小的社火表演者了,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刚满四岁,几公里的巡演,小演员们专业的扮相、有模有样的步伐,兢兢业业的态度……让在场的观众不禁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社火队里需要新鲜的血液,是什么促使这些00后、05后、10后、15后的青少年放下手机,放下游戏,放下假期,将有限的时间都用在社火的排练中去呢?00后演员小杜告诉记者,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由心而发的喜悦和对传统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是周围环境的点滴熏陶,是作为高跷之乡人的自豪感,是对600多年高跷文化的坚守……原因很多,但是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湟中区通过多种方式弘扬社火文化,首先积极申报民俗和传统舞蹈类的非遗项目,不断壮大传承人群队伍,通过传承培训、宣传展示、交流学习、数字化保护等手段,促进社火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次是通过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和民俗节庆活动等来传承社火文化,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和投入其中,增强广大民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