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40多家公司IPO终止(撤回),远超去年同期25家的数量。与此同时,首发募资金额有所下降,发行节奏明显放缓。
据悉,证监会正评估总结近年来发行监管工作实践,更加聚焦严把IPO准入关,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预计,在发行上市监管工作中,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强全链条把关,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回应投资者关切。
多家企业在注册上市环节终止IPO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44家公司IPO终止(撤回),远超去年同期25家的数量。
从撤单原因来看,大多数企业给出的口径为“基于对资本市场路径重新研判规划和未来战略发展考虑”。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企业IPO在注册、上市等环节被终止。如,创业板拟IPO企业菲鹏生物2月22日终止注册,成为今年首单在注册环节折戟的公司;胜华波因上会被否而被终止审核。
“在阶段性收紧IPO节奏、IPO从严审查背景下,不少企业被终止上市审核或主动撤回IPO申请,意味着‘带病过会’可能性大大降低,有助于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说。
“带病申报”“一查就撤”正遭受强力阻击。监管部门对于企业撤材料照查不误,上市失败仍可判为欺诈发行。
如证监会2月9日发布消息称,证监会近日对思尔芯申请科创板首发上市过程中欺诈发行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该案也是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后、未获注册前,证监会查办的首例欺诈发行案件。
“坚持‘申报即担责’,对于涉嫌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即使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也要一查到底。”证监会强调。
持续加强全链条把关
从近期监管部门表态来看,“从严审核拟上市企业”“持续加强全链条把关”的严监管态度一以贯之,IPO全流程严监管的政策风向更加清晰。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司司长严伯进2月23日在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发行上市监管工作中,证监会正在持续加强全链条把关,严审重罚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证监会将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回应投资者关切。
“从资本市场制度层面来看,应不断优化相关制度,让真正融资求发展的企业上市,把只想圈钱、变现的企业拦在门外。”天相投顾董事长、总经理林义相如是说。
记者从证监会相关部门了解到,证监会正评估总结近年来发行监管工作实践,更加聚焦严把IPO准入关,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机制,重点突出发行上市审核监管全链条的把关。
围绕发行上市审核监管全链条把关,田利辉认为,应严把IPO入口关,强化审核力度,加强申请上市企业的基本面、业务模式、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全面审核,落实穿透式监管;强化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企业真实、充分、及时披露信息,以便投资者作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严惩存在欺诈发行、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的企业和相关方,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