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上的相亲直播间悄然兴起,一些“红娘主播”长期在直播间为适婚男女举办线上相亲直播会,成为网友热议的相亲新模式。这一相亲模式具备良好的发展趋势和拓展空间,但目前也存在少数主播引诱相亲嘉宾“刷礼物”、嘉宾身份造假、遭遇诈骗后维权难等情况。监管部门和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直播相亲活动的规则,明晰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给相亲参与者营造更加诚信、公平、安全的相亲服务环境。
“直播相亲”沦为“相亲陷阱”
“直播相亲”,是指“红娘主播”开一个直播间,嘉宾轮番开音频或视频见面,因便捷、高效、选择范围更广,这种线上相亲方式受到许多年轻人关注。但是,当前有一些相亲直播间串通个别嘉宾一唱一和,以“相亲交友”的名义不断欺骗其他嘉宾刷礼物,导致前来择偶的嘉宾不但没能觅得良缘,反倒蒙受了财产损失。
设置套路“请君入瓮”,诱导男嘉宾冲动消费。记者蹲守相亲直播间发现,通常而言,女性在直播间里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而男性大多是被动的等待者。因此,主播会抓住男嘉宾急于婚恋的心理,引诱男嘉宾“刷礼物”,助力自己心仪的女嘉宾留下来和自己“连麦”,从打招呼、表白到交换联系方式都要刷礼物,男嘉宾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相亲陷阱”。
打着“网络相亲”的幌子实施诈骗。“红娘主播”和相亲女嘉宾联手诱导男嘉宾不断刷礼物,男嘉宾花费数万元获得女嘉宾的联系方式后却惨遭拉黑。还有不少诈骗分子瞄准直播相亲嘉宾这一群体,通过伪造个人信息的方式实施精准诈骗。以“相亲直播”“诈骗”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发现,相关案例多达23起。2022年5月,甘肃省一“00后”女性胡某在某短视频平台的相亲直播间虚构个人相亲信息,吸引单身男士添加好友,诈骗钱财6万多元,后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网红”客串相亲女嘉宾,吸引流量圈钱带货。在相亲直播间里,经常能发现“美女嘉宾”的身影,她们大都容貌姣好,条件俱佳,引得男嘉宾纷纷刷礼物博好感,而点开这些女嘉宾的个人主页,发现她们都是小有名气的“网红”博主,以带货为主业。以直播相亲为噱头,这些“带货主播”们不断吸引着关注和流量。但是,由于并未涉及直接的财产纠纷,很难认定此类女嘉宾存在法律过错。
监管治理亟待补齐
业内专家认为,直播相亲出现一系列乱象,背后凸显出平台对相亲直播间的监管存在漏洞。
平台规则设计诱导消费。记者发现,在大部分相亲直播间里,女嘉宾的数量明显少于男嘉宾,经常出现“一对多”的相亲模式,即一个女嘉宾和多位男嘉宾同时相亲。男嘉宾只有通过不断“刷礼物”战胜竞争对手,才能拿到女嘉宾的联系方式。这些礼物最终大部分都落到平台手中,只有部分真正能够进到主播乃至女嘉宾的口袋里。相关平台为了自己的抽成和流量,会对“主播诱导消费”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个人相亲信息真假难辨。直播相亲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相亲嘉宾主动上传个人信息,其中掺了多少“水分”很难知晓。在缘分一线牵的网络上,“红娘主播”只能对姓名、学历等基础信息进行审核。对此,北京市盈科(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律师乌日罕表示,现有法律规定没有直接要求平台或主播审核相亲嘉宾的个人信息,但是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第七条第一款中含有“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信息审核”等内容,所以平台应当对相亲嘉宾的个人信息负有审核义务。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