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年度“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人才21名、团队5个;依托“校园引才”平台直接引进19名高学历人才;强化宁宁协作,打造“三百行动”工作品牌,统筹推进医疗、教育、农文旅、企业等领域“小组团”工作,首次将协作范围扩大至四个主城区,从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来宁开展挂职服务,两地139名各类人才实现“双向奔赴”……这是2023年西宁市人才工作交出的成绩单。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顶层导向更加明晰
“西宁市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我将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及个体作用,为打造青藏高原人才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市援青干部人才座谈会后,第五批援青干部王中毅说。
2023年,西宁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顶层谋划为引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全市人才工作汇报,先后召开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市援青干部人才座谈会、东西部人才协作专题会议,将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更名为“夏都菁英”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工作理念、方法、能力迭代升级。
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出台《西宁市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强化人才项目绩效评估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环节的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推动实现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目标。加强人才政治引领,组织22名高层次人才在“两弹一星”学院举办国情研修活动,近距离感悟、汲取“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全市各级党组织把做好人才工作摆上首要位置、提到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进一步优化精准育才、高效引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的实践路径,努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五个中心城市建设”中来。
推进重点人才项目 聚才效应更加凸显
为了一个梦,奔赴一座城,在梦开始的地方,诗和远方触手可及。西宁,仿佛硕大的海绵,按下了引才聚才的“快进键”,网罗大批精英,聚集各类人才,以一流待遇礼遇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城市。
打造人才聚集“洼地”。实施年度“夏都菁英”行动计划,健全完善“人才+项目”模式,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以人才集聚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第四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上,78个签约项目搭建起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服务发展的“桥梁纽带”。组织27家单位赴外开展应届高校毕业生招录工作,推动企事业单位增加人才数量、改善学历结构。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争取“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江苏省访学研修项目,选派2名优秀青年人才赴外进行访学研修,为挂职单位培养更多业务骨干。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互派12名干部人才赴相关单位(县区)开展为期3个月的体悟实训,促进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深化宁宁人才协作。打造“三百行动”工作品牌,加强“小组团”工作,首次实现了主城区“三支”人才选派从“0”到“1”的突破,4个主城区8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南京开展实岗锻炼,实现了“结对帮扶”向“全域协作”的转变。
助力产业“四地”建设。围绕共同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推进西宁植物园筹备建设,从江苏省植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引进4名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助力“政所合作”有序推进。
西宁市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中心城市,以走在前作表率为牵引,建立健全招才引智“新模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西宁、放眼全国,转变观念引才、拓展思路招贤,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完善识才爱才举措 人才生态更加优化
“分层分类实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全面落实《西宁市关心关爱援宁人才的若干措施2.0版》、开辟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协调解决高层次子女入学(园)事宜15人次……”
这是西宁市为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西宁、服务西宁而制定的服务保障“套餐”,旨在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让各类人才在西宁生活舒心、工作安心。
为第五批援青干部、南京工作组改善住房、办公条件,提升基础保障水平。落实挂职干部各项津贴福利待遇、休假等政策,组织开展重要节庆上门走访和慰问后方家属活动。对挂职期满干部颁发“西宁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奖牌,为来宁承担短期人才服务的各类专家颁发纪念证书,勉励他们一如既往关注、帮助、支持西宁发展。
举办第二届“西宁人才周”系列活动,发出《致全市人才的一封感谢信》,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敬才”“赞才”“引才”活动,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氛围,打造人才专属节日,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走在前作表率是西宁发展的主题主线和根本动力,西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有条件成就人才,西宁将以更实的政策、更好的平台、更优的环境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让各类人才把发展目光聚焦西宁,把创新资源投向西宁,把研究成果转化在西宁,努力成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梦想成真的理想之地。(记者 张艳艳 通讯员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