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监督员,个个都是安全员”,为筑牢群众身边的安全防线,去年以来,西宁市开门纳谏,建立起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工作机制。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机制得到有效推进,举报奖励取得阶段性成果。
逐步营造出全社会“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
3月8日,我市召开安全生产举报奖励金集中发放暨义务安全监督员聘用会,通过发放首批举报奖励金、59名义务安全监督员受聘上岗等,推动全市以“政府+社会+行业”的监督力量不断壮大,各领域主动当起行业安全“吹哨人”的意识更强,也让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我要当好安全生产的“吹哨人”
在奖励金发放和安全监督员聘用会上,来自出租车行业、外卖行业、社会救援组织和重点企业的代表,共同见证了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机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通过现场奖励的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关注社会安全的队伍中。
青海铜业安环部主任王磊是此次受聘的安全监督员之一,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安全监督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本来就是从事行业安全监督工作的,对安全生产工作十分重视。这次被聘为安全监督员,我将用专业知识,主动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反馈问题,特别是针对危化领域和冶炼行业,继续做好安全生产的‘吹哨人’。”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市民主动做起生产安全的“发现人”,是此次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机制实行以来呈现出的一大亮点。活动现场,市民代表王女士告诉记者:“看到新闻里报道一些地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我很痛心,这也激发了我在发现安全隐患后,不当‘过路人’的决心。我认为安全不是几个相关部门的事,它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位老百姓的大事。所以,我呼吁大家从身边做起,人人参与到维护社会安全的队伍中来。”
发放和聘用仪式结束后,市民代表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参观西宁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观摩了12345市民热线的工作办理流程。看到指挥中心一体化指挥平台和服务热线的“线上+线下”闭环受理模式,大家纷纷表示,各平台无差别收集群众诉求,及时有力地反馈,打造了最畅通、最便捷、最管用、最信任的服务平台,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举报奖励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油站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汽车油箱汽油外溢”“小区私自存放烟花爆竹”“居民楼里有飞线充电情况”……这些内容均是由市民主动发现并举报给相关平台的。接到投诉举报后,相关部门及时响应,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快、准、狠”处理投诉举报案件,让安全隐患苗头扼杀在源头。
“自2023年12月11日至2024年3月6日,全市共受理举报1378件、查实1013件,举报件反映了小区物业、消防、餐饮、市政道路等问题……”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铁栓告诉记者,“如何有效实现全社会关注和监督安全生产的局面,宣传到家、培训到位,这两步工作很重要。”
去年,我市在原有的各类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机制的基础上,拓宽宣传渠道,加大举报整改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事故隐患举报,建立并实行“西宁市安全隐患举报奖励”机制。自该机制启动以来,全媒体、多渠道的宣传齐头并进,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广告大屏、公交车、出租车等各类宣传载体集中宣传,社区楼院、物业、企业、学校等责任单位高频次、大力度宣传,基本做到了应宣尽宣、反复宣传。
同时,市应急部门开展了多轮专业性培训工作。通过现场讲解、集中学习等方式,围绕隐患判定标准、排查方法和举报奖励政策,要求参训人员以点带面,对本地区、本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再培训,以“一传十、十传百、全覆盖”教育培训矩阵迅速扩大培训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207期,培训人员23200余人,受众涵盖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社区民警、网格员、物业管理人员、快递员、公交驾驶员等都参加了培训,着力解决隐患不会查、查不准,举报少的问题。”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机制深层次推进,已形成了举报奖励工作闭环,市级层面建立“12345”市民热线、市安委办、市消防支队协调联动机制,按照举报件实施分级分类转交行业主管部门或属地政府办理,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同时,定期回访举报事项群众满意度,监督责任地区、部门真查实改。各县区、各园区建立核查整改机制,“查、核、改”一体推进,力争最短时间消除隐患。
当前,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机制仍有效推进。从举报数据、案件核实、销案处理等方面都反映出,在我市人人参与安全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主动揭露安全隐患的担当更足,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高,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记者 张国静)